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高考之前先减压 文化引领 唱响家校合育主旋律 厚植“劳动育人”的农耕土壤 让英语“教”和“学”生动起来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决策与思考】

文化引领 唱响家校合育主旋律

——一所农村小学以文化引领家校合育的实践探索

□ 平阴县孝直小学 闫兴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家庭和学校就像帮助孩子起飞的双翼,只有向着同一个目标展翅,才能够飞翔、前进。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平阴县孝直小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讲话精神,打开围墙办教育,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探索出了“文化引领,课程载体,制度保障,活动搭建,共育共赢”家校合育模式,形成了三方平等参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家校合育发展之路,优化了育人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立足传统,突出特色,搭建家校合育“主框架”

要使“家校合育”发挥最大功效,必须立足传统,突出特色,在继承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1.尊重传统,确保家校合育有根基。传统即优势。推进家校合育,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学校地处孝直镇驻地。孝直镇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得名,是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2700多年前,柳下惠曾在此留下美名。“孝直其里,既孝且直;子孙其嗣,积善传芳。”孝直被誉为“齐鲁名镇,和圣故乡”。这方水土的淳厚村风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无疑为开展家校合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2.立足现状,确保家校合育有前提。现状即特色。学校发展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2016年9月,学校完成全镇的教育资源整合,1000余名学生第一次离开家,来到一所新的学校,开始了“乘车——就餐——学习”的模式。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抱有种种担心,对学校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对教师不了解。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家长与教师合作教育的意识存在巨大差异。调查显示,89.7%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或一推了之,或一味娇惯溺爱,或方法简单粗暴。69.5%的教师缺乏家校合育意识和引导,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学校教育效果,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让学校与家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为孩子构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3.明确问题,确保家校合育有导向。问题即价值。开展家校合育建设,面对生源分散,乘车、就餐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急需提高的现状,学校从全局谋划,尊重传统,规划先行;立足现状,从问题出发,按照学生为主、平等互信、目标一致、开放共享、持续稳定的原则,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共育组织机构;搭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共育网络三个平台;打造专家、专业师资、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特色建设等行动研究项目,全面规划合作路线,搭建家校合育的“主框架”。

二、文化引领,制度保障,撑起家校合育“主心骨”

有文化,学校才有灵魂;有优秀文化,才有卓越学校。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立足学校实际确立了“养正”文化核心理念,把“尊养天下,正效古今”作为校训,确立了“见贤思齐,知行共进”的校风、“知责乐教,以爱育人” 的教风、“学思至善,言行尽美” 的学风,充分体现了学校作为新型农村学校的崇高使命与不懈追求。学校以“养正”核心理念为统领,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为突破办学困境、提升办学能力,呈现了清晰的战略规划图。

1.文化引领聚合力。文化立校是现代学校走内涵发展路线的坚定选择,家校合育同样离不开核心文化的引领。学校借助“养正”文化,针对不足,结合优势,将“家委会建设”纳入学校顶层设计。在理论架构、组织设计、实践体系等方面积极引领“家校合育”,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等措施,将家校合育引入思想、植入行为、融入管理,进而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2.组织架构奠基础。学校实施有效的三级家委会组织架构,保证家委会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专门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年级主任为成员的家委会领导小组。组建“一个工作团队,一个工作阵地”,保证班主任使用好“一个家委会工作记录本”。一个工作团队,即专人负责,每个年级设一名联络员,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分工,保证学校统领、年级组自主、班级灵活开展工作;一个工作阵地,即家委会办公室和家委会工作QQ群,安排固定场所、流动阵地进行家委会活动,开始了家校合育的新征程。

3.完善机制强保障。学校成立了家委会领导小组,布置了家委会办公室,制定了家委会工作制度,完善了家委会工作章程。本着“家校合育,共建共赢”的工作目标,创建了学校主导、家长主体、社会共享“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和新型协作育人机制,明确了学校家委会工作的原则和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同心”、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合力”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

三、搭建平台,构建课程,唱响家校合育“主旋律”

为整体推进家校合育工作开展,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全力打造“多进多赢,同心、同向、同行,协同共育”的家校合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搭建平台,开发课程,让家校合育工作有目标、有载体、有措施地落到实处,全力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其家庭教育能力,共同完成教育使命,从而唱响家校合育的“主旋律”。

1.把家长“请进来”,将学校“管起来”。学校把办学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交给家长。以开放的姿态办学,开放课堂、开放场所、开放会议等等。实施“家长驻校制”,家长轮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参与民主管理。家长走进学校,行使“监管权”,形成了“监管学校学生卫生”“监管学校教育教学”“监管学校安全和饮食”的家委会“三监管”,通过不定期对学校各方面进行监督,促进家校之间更深入、更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家长走进学校,行使“参与权”,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共享学校办学成果。

2.把文化“融进去”,把家庭“带起来”。学校以“养正”核心文化理念为引领,积极开展“养正教育进家庭”教育活动,具体包括养正习惯进家庭、亲子阅读、万名教师访万家和三级家庭教育培训。

养正习惯进家庭。通过“养正教育进家庭评价手册”,按照低、中高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4个大方面,具体侧重到16~18个小方面的行为习惯,走进家庭,共助孩子成长。

万名教师访万家,敲开真心,走出真情。优秀班主任到社区、村庄,向家长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子之道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惠及全镇1000多个家庭;学校举办“社区学校”,走进社区举办家教大讲堂,形成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等系列课程,受到社区居民热烈欢迎。

做好三级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一是校级培训,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全校教师、家长进行指导培训;二是级部培训,各年级组结合本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开展了专题性家庭教育培训,如三年级的“过渡期教育”、六年级的“青春期教育”等;三是班级培训,各班班主任从本班学生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培训教育,真正为家长释疑解惑,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3.把课程“建起来”,将模式“树起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域文化,基于“养正”核心文化理念和“尊养天下,正效古今”校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构了开放的“养正”教育大课程体系。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立足校本,结合当地教育资源,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学校,并让家长参与开发 “学做孝直人”(《孝小文化我知道》《孝小规范我牢记》《我是孝心好少年》《我是最美用餐小标兵》《我是文明小乘客》《我是劳动小能手》《我是护绿小使者》等)综合类课程。此类课程带给学生们不一样的体验和享受,补齐了学校教育的短板。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学校主抓、社区家庭配合、家长参与”的合作共育新局面;学校、家庭、社会互为“合作伙伴”,共建、共商、共育、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样、服务多向的“真合作”,打造了学校、家庭、社会观念趋同、资源互补的育人新格局,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