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回眸泉城谢刘鹗 深情毕业照 母亲的毛豆宴 黄桥烧饼香喷喷 人生是一张“白纸”

第7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7

回眸泉城谢刘鹗

□ 陈培瑞

吾为泉城人,自然对泉城有一种情怀和荣耀。经常幻想变成上古时代人,亲眼看看“舜耕历山”;幻想变成齐国人,当面问齐王为什么不把国都设在济南;幻想变成唐朝人,亲眼看看秦琼怎么卖马;幻想变成宋朝人,见证曾巩怎样寻找泉城“水脉”;幻想变成清朝人,亲眼看看丁宝桢在“城顶”斩首太监安德海;幻想变成晚清人,跟随“老残”去明湖居听鼓书。然而,这只是幻想。人生不过百年,只能见证历史的一瞬间,大量的历史还得靠先贤的记载得以流传。济南的历史得以延续,我们得感谢几位关键人物:“舜耕历山”、闵子骞的孝慈故事,多亏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济南“泉脉”,多亏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济南的名诗、名词、名联,多亏了杜甫、曾巩、张养浩等诗词大家的神来之笔;描绘济南的名画《鹊华秋色图》,多亏了赵孟頫的笔墨丹青。

在泉城人要感谢的众多先贤中,要论全面描叙泉城风貌的第一人当推刘鹗。

刘鹗是晚清小说家、诗人、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的《老残游记》将晚清时的济南风貌化为永恒。我们今天津津乐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得感谢刘鹗的记载。

一谢刘鹗: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幅老济南的山水画卷。“老残”把济南的景点看了个遍,如趵突泉的“喷泉若轮”“金线荡地”,黑虎泉的“虎头牵龙”,护城河的“泉水湛清”“丈高水草”,千佛山兴国禅寺的“香火缭绕”,并且听到了经声佛号。在大明湖,他游览了历下亭、铁公祠,品尝了莲蓬,看到并记下了佛山倒影:“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的屏风。”这般仙境胜景,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二谢刘鹗,他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老济南的风土人情画卷。“老残”住的是普通旅馆“高升店”,走过“小布政司街”“剪子巷”“西更道”等街巷,乘坐的是一叶扁舟,看到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还在大明湖南门前的路上看到了“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擦汗,一面低着头跑”。同时,他也看到了不文明现象:在街上乱贴小广告;“明湖居听鼓书”,轿夫撞倒幼童逃逸,孩子妈妈“牵着孩子,嘴里叽叽咕咕骂着”。还看到历下亭的“油漆已大半剥蚀”,古水仙祠里的破匾和明湖门外的破房子。这些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清末济南的萧条。

三谢刘鹗,他为我们记录了老济南民间艺人黑妞、白妞演唱鼓书的精彩场景。对音乐的描写是刘鹗写作手法的一绝。一般来说,用语言文字描写具体事物相对容易,因为有形体可循,但将抽象的音响描绘出来,难度极大。刘鹗将丰富的想象用贴切的比喻、清新的词汇,从不同角度把虚无缥缈的音响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出来。他写白妞演唱:“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他写白妞音调清脆甜润、唱腔回环转折,用“钢丝抛入天际”“峰峦重叠的泰山”“盘旋于山腰的飞蛇”“在坞春院的鸟鸣”等具体形象的比喻,真切、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刘鹗这段对音乐的描写是继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描写音乐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为我们研究济南民间文艺提供了真实案例。

刘鹗何以把老济南勾画得如此精妙传神?究其原因,除了他知识博杂、通晓医学、具有音乐素养之外,还与他具有浓厚的济南情结是分不开的。他曾受河督吴大澂之邀,在黄河郑州段决口处指挥民众抢险,很快合拢决堤。也曾被山东巡抚张矅委任为黄河下游提调官,测绘河道,足迹遍布曹州、东平、历城、长清、齐河、博兴等黄河沿岸城镇。他对济南的山水风光、市井民俗、古迹、街巷谙熟于心,用幽默、泼辣、细腻的笔调,勾画出晚清济南府的山水、民俗和音乐画卷,向历史名城奉献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城父老永远感恩、怀念、纪念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