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青岛推行“三定一聘”中小学师资管理改革 薪火相传铸精神 砥砺奋进育人才 万里之外的毕业典礼 图片新闻 2019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薪火相传铸精神 砥砺奋进育人才

——济南第一中学70年发展历程侧记

□ 本报通讯员 王勇

1903年,革命志士刘冠三在济南创建了新式学堂——山左公学。这是济南一中的前身。从建校之日起,济南一中就担负起了传承薪火、培育英才、报效国家的使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

在济南一中的校友录中,有楚图南、胡也频、李广田、卞之琳等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的名字,也有罗干、臧克家、贺敬之、欧阳中石等;中科院院士陈力为、叶连俊、马祖光、袁业立、崔尔杰、王恩多、彭实戈等也是从这里走向成功的……深厚人文底蕴的滋养使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聪明才智。

在迎接新中国70华诞之际,让我们跟随他们中几位优秀代表的脚步,回眸济南一中70年的发展历程。

第一任校长王祝晨:引领学校走向发展“黄金时期”

在济南一中图书馆东侧,有一条贯穿学校南北的主路叫作“祝晨路”。它就是以新中国建立后济南一中第一任校长王祝晨的名字来命名的。

王祝晨是山东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1948年9月,济南解放不久,王祝晨受军管会文教部委托,为恢复济南教育而奔走,同时担任济南一中校长,积极筹备复课工作。1948年10月31日,学校终于复课。1949年,学校一方面抓好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知识教学,采取了组建教研组、建立备课和听课制度等措施,使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50年,上级批准将原建设厅旧址全部划归济南一中,学校面积由原来不足30亩扩大到116亩。1950年春,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开展“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办学条件”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响应,纷纷制作各科的模型、标本和教具。当年暑假,学校举行了一次自制教具展览会。为此,山东省教育厅还专门向全省各中学发出通知,表扬济南一中的这一做法。到1951年下半年,济南一中被列为全国200所重点中学之一。1953年,教育系统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学校加强教学计划性,强调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以及相互听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1948年到1956年,经过接管、复校、整顿等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每年高考升学率占应届毕业人数的95%以上,居全省之首。这一时期堪称济南一中的“黄金时代”。

“双重校友”季羡林心系母校发展

祝晨路以东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东边的知新楼下,有一尊塑像,那是一中著名校友季羡林的塑像。塑像两侧悬挂着季先生手书的励志楹联,塑像前的小广场被命名为“羡林广场”。

季羡林与济南一中可谓渊源深厚:他1929至1930年在济南一中的前身——山东省立高级中学就读,并从这里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应当时校长宋还吾的邀请,又回校执教,任高中三年级国文教师。

季羡林一直心系母校,关心着母校的发展。1997年10月6日,他回母校访问,讲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笑称自己是“双重校友”——既是学生又是老师。2001年10月,他又与书法家欧阳中石和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凤基共同筹资人民币50万元,为济南一中设立了“春晖奖学金”,体现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在一中校园里,除季羡林塑像外,还有一个可以供人们缅怀这位学术大师的去处,那是一间“季羡林小屋”。它就在图书馆内一中名人堂的尽头。走进这间屋子,会看到季羡林先生生前穿过的衣服、看过的电视机,读书写作时用过的写字台和椅子,存放书籍的书橱、书架,书橱内和书架上摆满了学者和友人送给他的书籍、他自己订阅的杂志。每逢新生入校,校友开放日,学生和家长都会到这里参观浏览。这间屋子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励志教育的基地。

专家院士校友群星璀璨

济南一中还有一个由专家、教授、学者、院士组成的校友群体。他们在济南一中学习,从济南一中走出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功成名就之后,他们纷纷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

2002年10月,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苗瑞生回到母校,为高三学生作了一场国防科技专题报告。从1944到1950年,苗瑞生在济南一中度过了6年中学时光。这6年,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沦亡的痛苦、抗战胜利的喜悦、翻身解放的幸福、和平建设的努力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回想往事,苗瑞生说,济南一中是他的福地,是母校赋予他知识、智慧和能力,指引他健康成长。

2005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51名增选院士名单,济南一中校友、数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当选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济南一中校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多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学校分别向两位校友发送了贺电、贺信。王恩多女士于2006年4月19日回访母校。其间,她不辞辛苦参加学生访谈、与青年教师倾情座谈、为学生作专题学术报告。2011年10月14日,王恩多再次回访母校,勉励学弟学妹们常怀感恩之心,时刻不忘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2009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欧阳中石、苗瑞生、李士俊、劳允超、赵鸿德、洪廼丰、彭实戈等校友专程回母校出席开幕式、参加活动并为母校题词。老校友们纷纷走上“校友讲坛”,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讲座。同年4月17日,校友、中科院院士崔尔杰为学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与同学们谈谈航空航天》。他勉励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勇于攀登。”

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济南一中除了拥有王祝晨、季羡林这样的知名校友,更多的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他们潜心教书,廉洁自律,勤勉敬业,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王安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安东是一位师德高尚、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他1962年毕业于济南一中,1985年9月回到母校任数学教师,后担任教研组组长。2003年已到退休年龄,但不顾身体多病,在学校的挽留下又工作了6年,直至2009年才退休离岗。

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在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进京领奖前,济南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特意嘱咐学校:“特别告诉王老师,别再穿那件‘老涤卡’啦!穿一件新衣服,要代表济南教师的形象。”一年四季,他身上总是那一两件衣服。他不缺钱,但不舍得把钱花在穿衣上。对自己,他很吝啬。

他是一个慷慨的人。他教过的一名学生,父亲病逝,母亲又得病,弟弟和妹妹也都上学,因家庭陷入困境而面临辍学。他了解情况后,资助这名学生2000元钱。他经常为该生买饭票、买书、买衣服,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对他人,他很慷慨。

他是一个“严厉”的人。他教过的学生说“王老师太严了”。听课不专心、写作业不认真,都会受到他的严厉批评。严师出高徒。他所教的班级,他所教的数学课,在学校、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响当当的。他辅导的学生在全国竞赛中有1人荣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10多人获三等奖,多名学生被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

在济南一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责任为先、以生为本的理念已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2007年2月,济南一中整体搬迁至原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址。搬迁后,济南一中在更高起点上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校长逄坤敬坚持“做有温度、有情怀、有质量教育”的理念,打造“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积极推进“以品立校,人文见长”的特色校园创建,着力打造“六自一主”实践育人和“生涯规划教育”德育品牌,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升。

116年的历史,70年大踏步发展,对济南一中,对济南一中的教职工,对济南一中的一届届学生,是一份喜悦、一种荣耀。承载着昨日的骄傲与辉煌,满怀着今日的自豪与信念,追寻着明天的梦想,济南一中这所百年名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以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