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办起免费特长班
——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中心小学“兴趣大课堂”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浑厚雄壮的非洲鼓点、圆润美妙的葫芦丝乐声、悠扬飘逸的口风琴曲、婀娜婆娑的舞姿、构思精巧的太空泥塑、古朴典雅的剪贴装饰画……近日,在临沂市临港区教体局举办的全区中小学生社团观摩现场会上,坪上镇中心小学为学生开设的“兴趣大课堂”吸引了众多观摩者驻足围观、颔首称赞。
“现在,学校不仅有琅琅的读书声,还增添了婉转悦耳的乐曲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学校差。”一群来接孩子的家长在校门口谈论着学校的变化。随着学校“兴趣大课堂”的开办,每名学生都找到了自主发展的坐标。同时,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也实现了华丽蝶变。
然而,一年前,学校还是另一副模样: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缺少自由活动时间,他们的天性受到了抑制。“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释放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该校校长张勇先后在校长办公会、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发出这样的“动员令”,要求教师探索开设校本活动课程。
该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学生中既有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也有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家长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例如,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和特长样样出彩;有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漠视活动课程。这种状况没有动摇学校改革的决心。学校专门拿出一周的时间,分别召开不同年级的家长会。教师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适应社会需要、减轻学生课业和家庭经济负担等方面宣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并动员家长们支持学校的改革举措。
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后,学校组织骨干力量先后赴济南、潍坊等市的社团活动名校考察学习经验做法,并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制定了“兴趣大课堂”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学校在一到五年级开发了书法、非洲鼓、葫芦丝、口风琴、太空泥塑、剪贴装饰画、围棋、陶笛、机器人、七巧板等23类、82门课程,基本满足了每名学生自主成长的需要。为确保各门课程顺利开展,学校通过组织特长教师、家长志愿者和聘请社会专业教师、民间艺人等方式,解决了“兴趣大课堂”的师资问题;发放《“兴趣大课堂”课程选择意向书》,指导家长帮助孩子理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制定周详的教学工作计划,编排具体的课程表,规定每天下午大课间后的80分钟为不同年级的“兴趣大课堂”时间;整合各种学科专用教室、教学辅助用房及其教学资源开设校本活动课程。同时,学校还加强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建设了德育广场、科技广场、文化长廊、珍禽生态园,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空间。
“学校依托现有林园建设了珍禽生态园,放养了孔雀、雉鸡、鸵鸟、珍珠鸡、火鸡等数十种珍禽,打造出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环境。”张勇介绍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近距离探究学习每种珍禽的物种、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知识,更好地亲近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
“兴趣大课堂”的开设吸引了40余名家长志愿者和民间艺人到学校送教。二年级(4)班学生张蕊恒的家长韦余巧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坚持每周二至周五以志愿者的身份给4个年级手工班的学生上课,讲授“装饰画的剪贴”“太空泥塑”等课程。“我的坚持和付出是为了帮助众多家庭实现让孩子拥有特长的梦想,希望特长可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韦余巧向记者介绍道,“为让孩子们学会创意生活,我通常会选择十分寻常并且价格便宜的物品作为手工制作的原材料,让他们在家里也能取材制作。”
为确保“兴趣大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确定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管理与评价办法。利用每周一升国旗时间,举行非洲鼓、葫芦丝、口风琴、陶笛等表演类节目的汇报演出;每月至少确定一个主题赛事活动,相继开展了以“寻找春天的绿”“追忆清明”“珍视生命,重视安全”“劳动节献礼”为主题的学生创意活动和个性化发展成果展评。
钢琴班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张艳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了钢琴课,不仅让俺的孩子习得了特长,还为家庭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开支。以后,我再也不用送孩子去琴行学钢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