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让数学学习呈现四种味道 突出人物特征 展现人物风貌 图片新闻 做一名有情怀的班主任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七字诀” 加强书写教学,让汉字开出美丽的花朵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教学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七字诀”

□ 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 朱绍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学校教育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必须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我校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笔者总结了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的“七字诀”。

“实”。一是课堂教学内容实。语文篇目中的诗、词、小说等既积淀着丰富的知识,又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方法、技能的落实,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深入分析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拓展内容实。不能局限于课本学习,也不能仅仅收集编印几本诗词小册子,要做到真正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准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三是训练措施实。训练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

“准”。传统文化教学中有一个常见误区,表现为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或照本宣科,让文化僵死了,削弱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盲目拓展、不随意发挥、不无中生有、不勉强叠加,根据具体内容找准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仁义”等哲学思想,承载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追求、“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掌握,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真正认识和理解其内核与价值。

“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读读、讲讲等传统形式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吟诵、讲名人故事、文化手抄报和诗词画比赛、诗词配画比赛等。笔者曾邀请梨花大鼓传承人到校授课,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传承热情。

“连”。教师导学只是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体验文本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若想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最终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课外进行大量合理的“勾连”拓展。课外拓展有比较阅读、课后调查、课本剧排演等形式。阅读经典名著是“连”的主要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由课内到课外、由少到多的阅读之窗,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其发现美并欣赏美。

“悟”。领悟是在对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反思,是对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进一步了解,是学习的爬坡登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对学习、背诵、阅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不放过,会思考,多想“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多交流,多发现,比比谁的思维最敏捷,谁能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以“悟”达到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目的。

“融”。这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最高目标,使学生在“悟”的高度上再攀登,让学生的生活和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化学反应”,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命中,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