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共和国脊梁 “人民艺术家”王蒙:加盟海大的17年 “人民楷模”王启民:从石大走出的“新时代铁人” 功勋运动员郑凤荣:荣归母校话“拼搏”

第3版:共和国脊梁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共和国脊梁
03

“人民艺术家”王蒙:加盟海大的17年

□ 特约通讯员 李华昌

王蒙先生于2002年4月受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自2002年4月正式加盟海大至今,王蒙先生对海大人文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提炼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校训乃一校之魂。

中国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创校宗旨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90余年的办学历史让中国海洋大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契合中国海洋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王蒙先生于2003年拟定并撰写了海大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如今,镌刻着“海纳百川,取则行远”8个字的校训石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的重要标志,校训的理念已经成为海大精神和海大文化的核心内涵。

“海纳百川”,出自《庄子•秋水篇》,意指海大人应虚怀若谷,海大校园应百花齐放,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各路精英。“取则”典出晋朝陆机《文赋•序》,“行远”典出《中庸》,“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规律,又能够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中国海洋大学老校长、我国海浪学科开拓者文圣常院士曾经对海大校训进行了一番富有哲理的拆分解读:“海大有容、纳贤礼士、百舸扬帆、川流不息,取经求法、则明理析、行云流水、远无不及。”

锐意创新:开创“驻校作家制度”

驻校作家制度是国外大学常见的文学界与大学合作育人方式,中国的大学受各种原因和条件的制约,一直缺乏这种灵活的办学形式。王蒙先生加盟海大后,对现有的教育体制锐意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驻校作家制度构想:“让他们在海大创作,把身影留在海大,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名家的风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制度开了中国高校作家驻校的先河。

王蒙先生于201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上致辞。

自2002年以来,在王蒙先生的力荐下,中国海洋大学先后聘请了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莫言、王海、郑愁予、严力、贾平凹、邓刚、刘西鸿等10余位当代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王蒙先生为学校首席驻校作家。

17年来,王蒙先生等驻校作家在海大举办各种学术活动60余场次。作为海大首席驻校作家,王蒙先生凡事身体力行。仅以学术演讲为例,王蒙先生先后在海大举办各类学术演讲30余场,出席学校举办的学术会议10余次。

遍邀名家:打造“名家课程体系”

在王蒙先生的大力引荐下,当代著名专家、学者童庆炳、何西来、严家炎、徐通锵、舒乙、朱虹、陶东风、吴福辉、曹文轩、金元浦、高旭东、吴义勤、黄天树、周啸天,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台湾地区著名学者林文宝,香港著名学者黄维樑等,先后到中国海洋大学讲授名家课程。课程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儿童文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

名家课程的实施,带动了海大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海大特色的“名家课程体系”。“‘驻校作家制度’和‘名家课程体系’实施的10年里,我在海大不但收获了友谊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动力,受到启发……10年里,我邀请我的作家同行们到海大讲学任教,他们给海大营造了一种人文气氛,并形成了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规模优势和数量优势。我向他们表示感谢……”王蒙先生在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制度”暨“名家课程体系”10周年总结研讨会上如是说。

“名家课程体系”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海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使得“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育人理念得以完善,使海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并推动了学校“文化引领战略”的研讨与制定,使海大在文化兴校、精神引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交流融通:创办“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王蒙先生与时任校长的管华诗院士共同发起创办了“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并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10月(建校90周年之际)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先后有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作家、文艺理论家等参加了论坛。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论坛上谈科学精神,谈人文情怀,谈未来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映生辉,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已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

王蒙先生题写的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演讲,海大学子不仅目睹了大师的风范,感受了大家的气质,也开拓了思维的方式,积蓄了学习的动力。同时,论坛的成功举办让科学与人文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今后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谈起倡议创办“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的动因,王蒙说:“知识是需要互补的,学问是需要融通的。科学家和作家一起座谈,虽然思路不完全一样,感兴趣的领域不完全相同,但正因为‘不同’,意见的交换才是有趣的、丰富的。”(本文图片由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