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红烛”照耀教育的每个角落 省教育厅资助人物颁奖典礼举行 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研讨会召开 郯城聘6名高校教师任校外思政辅导员 图片新闻 平度出台社会“关爱园丁”工程惠师政策 烟台牟平区教学研究室“以赛练教”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为了向下扎根的教育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红烛”照耀教育的每个角落

——邹平市教体局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育发展侧记

□ 通讯员 赵玉伟 布汝奎

“虽然你们幼儿园党支部是新成立的,但

有些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一是党建档案不规范,材料不完善;二是党建引领作用不大,与业务不够融合,‘双培养’机制不健全。”这是邹平市教育系统上半年学校督导考核的反馈现场。2018年初,邹平市教体局党委开展“不忘初心使命,争做红烛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红烛先锋”党建品牌。半年后,该局党委36个党支部全部达到“六个过硬”标准,成为邹平市首个党支部全部达标的党委。

今年以来,该局党委抓住“富强滨州”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有利时机,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双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使“红烛先锋”品牌越燃越亮,照耀到了教育的每个角落。

将党建融入校园文化

“戴着党徽上课,我感受到满满的荣誉和沉甸甸的责任,会比以前更用心、更细心!”邹平市实验中学教师刘知泉说。实行党员教师戴党徽上岗,是邹平市教体局倡导争做“教学先锋”的举措之一。在该市,党员教师带头落实“三亮三树”“三进五比”成为常态。

“今年要落实‘双培养’,把党员培养成教学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力争每年发展的教师党员中优秀教师比例达80%,全市党员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比例达80%。”在年初举行的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会上,该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念军说。

在邹平,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暑假考核期间,市开发区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磊说:“我们正努力把党建融入校园文化,力争将党建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让人们一走进校园就如同置身于红色海洋,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党员教师争做“育人先锋”

近年来,该市教体局建立了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注重选拔思想政治好、业务水平高的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全市通过开展党员教师上安全主题教育课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及苗头性问题,防止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发生。同时,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机制,通过“党员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模式,开展自主阅读、拓展训练、社团及兴趣小组等活动,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党员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业帮助、经济帮扶。可以说,全市教育系统2786名党员、4000余名教师,人人争做“育人先锋”。

对学校存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邹平市教体局不是从“管”上下功夫,而是从“理”上动脑筋,让老教师、老党员结对带动年轻教师,鼓励他们老有所为、老而弥坚,争做“有为先锋”。

各学校将年轻教师和即将退休教师群体组成特殊党小组开展活动,让年轻教师“少而争为”,让老教师“长者有为”,让党员教师时时处处有体现、当榜样。比如,针对考试这一特殊工作,建立党员监考工作机制,建立全市教育系统党员教师信息库,优先选拔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认真负责、公道正派的党员教师担任监考教师、考务工作人员和考官。党员教师在监考时佩戴党徽,做到“党徽一挂,责任重大;身份一亮,做出榜样”。

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近日,公益课堂《不待扬鞭自奋蹄——怎样开创高中生活的美好未来》在邹平文化中心开讲,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这节课的主讲人是邹平一中教师吕素芝。在邹平,“红烛先锋”不仅在校园,在社区、社会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人人争做“服务先锋”。

2018年3月,该局党委发挥音乐教师的资源优势,成立了邹平市教体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唱响合唱团,定期走进社区、敬老院,赢得广泛赞誉。快闪节目《我和我的祖国》今年2月在山东电视台播出,并被选入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同时,邹平市建立党员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伍,统一配发党员志愿服务标识,开展“党员进社区,助力创城当先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文明环境秩序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党员教师包保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机制,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外部环境。

“前些年,我们缺乏统筹和有效融合,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近年来,我们以‘红烛先锋’为抓手,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地生根。”张念军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