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载扎根乡村育新苗
——记庆云县崔口镇小屯小学教师孙云广
孙云广老师指导学生学习
1984年,踌躇满志的孙云广高考落榜。未来去当兵还是当民办教师,孙云广陷入苦闷与彷徨中。1985年,犹豫了一年的孙云广最终选择了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当时,他的想法是当教师一方面有了正式工作,另一方面能继续学习,圆大学梦。
“书声磨声声声入耳”
1985年是被载入教育史册的一年,9月10日召开了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全国上下一片喝彩声。而孙云广上的第一节课却是在读书声和磨声中度过的。孙云广任教的是一所乡村小学,条件艰苦,30多名学生仅有十几张课桌。教室地面坑坑洼洼,“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更令人头疼的是,学校隔壁有一家磨坊,每天嗡嗡的磨面声夹杂着机器吱吱的转动声,一节课下来,学生课没听进去多少,耳朵却被震得生疼。
后来,孙云广想出了对策,让学生在机器转动时大声朗读课文。朗朗的读书声从破旧的门窗缝中传了出去,磨坊的工人都被读书声吸引,直夸“面里都有了书香”。就这样,学生养成了朗读的好习惯,孙云广戏称“书声磨声声声入耳”。有一年教师节,孙云广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到表彰,领到一条毛毯、一床被罩,还有50元奖金——这对当时月工资才30多元的他来说算一笔巨款。为此,他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不忘初心,终圆大学梦
时间能磨平很多棱角,但磨不平最初的梦想。高考落榜一直是孙云广的心病,而从踏上讲台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了上大学的决心。为圆自己的大学梦,更为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学习的生活。“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用这句诗勉励自己。他年年备考,年年参考,3年后终于考入德州师专中文系函授班。3年的学习让他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他的名字连同他的获奖作品《淳朴粗犷的美表现在顷刻间——评〈哦,香雪〉》被载入《德州师专英华录》。
这些并没有使孙云广满足。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1992年,26岁的他参加了高考,最终考取了临沂师专,走进了大学校门。在全县所有参加考试的民办教师中,他是唯一被录取的。1997年7月,孙云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班。由此,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提升,为他后来的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牢记使命,
扎根乡村三十五载
在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让孙云广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学成归来的他也接到了县城学校伸出的橄榄枝,但在临沂师专脱产学习的两年让他感觉亏欠了学生太多。于是,他拒绝了这些机会,决心扎根乡村,为更多乡村学生服务。
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孙云广在教学方式上开始进行创新。由他提出的“放射思维与联想记忆教学法”,通过论证与实践,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这一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积累材料,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真正解决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孙云广是文学爱好者,教学之余喜欢进行文学创作。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教学论文大赛中,他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 “教师的天职”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山东教育》《新课程》杂志以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汉字文化》等刊物上,他发表过一系列文章。
三十五载,无悔扎根乡村;三十五载,坚守三尺讲台;三十五载,桃李花香满园。他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深耕一线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