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
——安丘市凌河中学思政教育工作侧记
“张老师,新学期开学后,孩子的变化太大了!他昨天抢着帮我干农活呢!”“张老师,我家小妮子为我和她爸炒了两盘菜。”“张老师,感谢您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国庆节期间,安丘市凌河中学初三(4)班班主任张继刚的电话铃声不断,家长们欣慰地诉说着学校“国庆感恩活动”开展以来孩子的变化。
这是该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新学期,该校把思政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作为重点工作,落实思政教育常规教学,挖掘课程育人要素,培根铸魂,提升了思政课程的育人水平。
把思政教育列入学校总体规划
学校将思政教育列入学校总体规划,成立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与实践领导小组,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成立思政教研室,开发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共同体和学生共同体“双体共建”课程体系,即“名师带师”“优生带生”“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互动”。
学校整合师资,配齐配强道德与法治课专职教师队伍,让不合格的教师退出队伍。“以前,思政课教学要求低,一般就是教师画画重点,学生背背;而且,任课教师大多是上岁数的老教师。现在,教思政课的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必须做到‘三动’:一是‘动脑’,即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政治、国家政策解读、重要讲话精神等,思考如何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二是‘动嘴’,即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每月轮流举行道德与法治公开课;三是‘动心’,即深挖时事、身边素材与课本内容结合,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不能胜任的教师要被调整到其他教学岗位。”该校思政教研室主任李其松说。
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实例比较把道理展现出来,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在生活中关注时事,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具时效,更有吸引力,更贴近中央的精神。”初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宋颖涛说。她在讲课时经常引用时政资讯或生活实例,让学生以身边小事为例谈体会,并且进行小组辩论、情景模拟。她还坚持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做法运用到生活中。
初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宫瑞莲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她总结了 “目标化预习、提出问题具体化、解决问题合作化、评价方式双向化”自主学习方法,通过翻转课堂和研学小组等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价,让学生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学校将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校内推广,鼓励各学科教师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实践活动
“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学习,而且要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浸润体会,从而坚定信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曹学顺说。
学校以“自信、感恩、榜样”教育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推行“四个一”,即一层楼一个爱国文化主题,学校通过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思政教育;一个班级一座红色教育阵地,利用主题班会、文化墙、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每堂课一分钟爱国教育等方式巩固红色阵地,对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一次活动确定一种思政教育内容,以每次大型活动为契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国旗下讲话、家长会、学校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等,体现思政教育与各项活动的深度融合;一次文明行为树立一个榜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思政教育内容,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做好事,学校发现一例,表彰一例,树立班级、级部、校级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