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幼教家教 浅论幼儿园课程“伪生活化” 家园携手促使幼儿快乐入园 家访后的感动 图片新闻 如何才能做好家教工作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家长应这样做

第7版:幼教家教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幼教家教
07
【理论探索】

浅论幼儿园课程“伪生活化”

□ 徐茜

课程生活化的特点

生活性是课程生活化最基本的特点。其次是整体性。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课程是整体的、连贯的,教师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需要学的东西系统地教给他们。再次是直观体验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第四是趣味性。它指的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从生活中选取儿童感兴趣的活动。第五是生成性。生活化的课程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教师要在预设的课程中生成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第六是主体性。教师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内容,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

课程“伪生活化”的表现

课程目标“伪生活化”。一方面,教师虽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具有课程生活化的意识,但未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以致目标过于笼统,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层面,忽视儿童的生活层面,缺乏灵活性。

课程内容“伪生活化”。第一,课程内容源于教师的生活,而不是幼儿的生活。真正的课程内容生活化不仅要关注儿童真正的生活,更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第二,课程不能反映幼儿当下的生活。

课程实施“伪生活化”。第一,有的幼儿园一直在重复单调、模式化的生活,而真正的课程生活化应是丰富、充满个性的。第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预设性,缺乏生成性。第三,课程的实施依靠想象的生活,忽视幼儿的体验生活。

课程评价“伪生活化”。第一,课程评价脱离幼儿的生活,比较注重知识层面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笼统。第二,课程评价标准单一,主要是参照教材后面的评价参照表进行;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评价,缺乏幼儿自评和家长评价,缺乏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伪生活化”的矫正策略

强化教师课程生活化的意识。大部分教师具备课程生活化的意识,但不够坚定,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因此,幼儿园要帮助教师强化课程生活化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加强理论修养,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加深对课程生活化的理解。

树立课程生活化的目标意识。一是目标要具体可行。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基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二是目标要具有生活性。目标的设定要力求摆脱知识、技能的束缚,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一是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着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二是关注幼儿的“WOW”时刻。教师要转变对待幼儿的态度,树立关注“WOW”时刻的意识。

课程实施的生活化。一是要创设生活化的环境。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采用幼儿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环境创设,以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二是在“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的机会。三是巧用社区和家庭资源。

课程评价的生活化。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过程中要以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价方式凸显对幼儿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关注,改变单一、不变的课程评价方式。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其次,既要评价幼儿的发展,也要评价教师和课程本身。

(作者单位: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