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在阅读和写作中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 从大教育视域出发的教育矫正研究 美美与共探寻美 用读书打好精神的底儿 教师书架 有爱有趣,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从大教育视域出发的教育矫正研究

——《引领与成长——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研究》评介

□ 姚 舜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虞犯、违警乃至触法、犯罪行为的日趋低龄化,引起了社会对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未成年人恶性“炫暴”行为的普遍关注。如何完善我国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干预、教育与矫治机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不同观点:一种是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严罚说”;另一种是反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主张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其中的保护处分制度的“宽容而不纵容说”。但总体而言,学术研究仍十分薄弱,而且基本局限于法律界和法律视角的研究与探讨,存在着研究视域与学科视角的局限与不足。

刘若谷博士融合多学科但偏重于教育学的《引领与成长——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研究》一书,不仅加大了国内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研究的力度,也因为其学科视角的综合性与独特性,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形态,而是一个有机、复杂的生态系统,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组织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审视是有益的。克雷明认为,除了学校,教育也在其他的教育情境和机构中进行,认为“不要把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学校,也不要把所有的缺点都归罪于学校”,强调“教育必须从整体上加以考察,它不仅贯穿人的一生,而且必须关注所有发生教育的情境和机构”。正因如此,该书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从大教育观的研究理念出发,基于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矫正视域,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探讨其教育矫正的策略与路径。全书立足于教育矫正的终极关怀,深入探讨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的价值预设、价值承诺和价值定位等问题,以此为理据,展开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价值本体的探究,确立幸福成长作为教育矫正的价值本体;从价值定位的本体性承诺出发,在对低龄未成年人触法原因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矫正的策略及路径问题。作者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以法治、德治、心治和综治策略为基础,从法治教育、传统文化、人格完善、生态协调4个方面,提出教育矫正路径、主题选择、教育方法与矫正方式,从教育生态结构系统出发,探讨了家庭、社区、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不同作用与功能互补,形成协同互动的教育生态。这种开放化、多元性的教育矫正视域大大丰富和开拓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干预、教育与矫治研究的内容与领域,体现了在大教育观理念引领下面向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研究的理论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面积、大范围流动,从西部到东部、从北方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从电视、电脑到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和诱发了低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低龄未成年人在早年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倾向、态度或者某种缺失,会成为他们以后触法犯罪行为的“种子”。在我国,民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告诉人们对儿童教育抓早、抓小的重要性。刘若谷的新著一方面尝试探索影响未成年人触法行为发生的原因,以便及早发现低龄成年人的触法行为,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通过教育矫正遏止其不良行为的发展,可以在预防未成年人触法犯罪或预防重新犯罪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的研究,能够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对低龄未成年人虞犯、违警、触法、犯罪行为要抓早、抓小,杜绝“养猪模式”。这可以有效预防低龄未成年人的再犯、累犯和惯犯,使少年儿童在触法行为矫正、道德修复与灵魂转向中健康成长。这正是作者在本书研究中孜孜以求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