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指向月亮的手指 合作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径 黄石大峡谷 民间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五注意” 教师书架 鲁冰:这个时代的一个童话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开卷有益】

指向月亮的手指

——读季俊昌《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散论》

□ 张桂玲

我从偶然读到季俊昌先生的一本书而认识他,屈指算来,已有十几年了。

因教育科研成果丰硕而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的季俊昌,前几年服从组织安排,负责东营市的教育宣传工作。于是,他把科研与宣传相结合,在典型打造、经验提升、成果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令人感佩的是,他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以丰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洞察力,以一名学者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汗水流淌过的地方种出了一路鲜花,结出了一串串光彩夺目的果实。

就像这本厚厚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散论》,正是作者多年来深入基层,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一线,关注学校发展、课程建设与师生成长,付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之一。因此,这是一本在宏观视域下紧贴地面行走而成的书。

一本好书会让读者在合上书的那一刻跳出自己的答案。季俊昌先生在书的前半部分回答了关于课程最基本的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课程是什么?或许100个人会有100种答案。在作者看来,课程就是一棵棵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树,而教育就是一片森林。正是有了千万棵树木的蓬勃生长,才有了一整片森林的郁郁葱葱,才有了师生生命得以拔节生长的良好生态。

课程为什么重要?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十几所学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与行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开放多元、丰富深邃、辽阔美丽的课程之门。推开这扇门,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在探求中不断逼近教育本真的课程长卷,课程的力量从中奔涌而出。课程应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对话性,课程应具备的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属性,无不体现于每所学校的每门课程、每位教师的每个教育细节、每间教室的每堂课……任何教育活动中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课程。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体现和实施。可以说,课程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中枢系统,好课程就是好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成为作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对接教育“躬身入局”的一扇门。全书共分为7章: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重塑育人生态、在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在课程力量的释放中铸造学校质量品牌、在课程情愫的广大中引领师生和学校走向卓越,等等。作者围绕课程一一展开,将课程视为自己与教育相互连接、拥抱的“熔点”,将双脚踩进温热的课程泥土里,倾注满满的热情。一路走来,他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深耕其中,痴迷其中,所以也成就其中。

走在课程的田野里,他是教育的观察者、思考者、发现者与创造者。他用一双教育专家与教育记者的慧眼,去发现被多数师生忽略的一颗颗教育的珍珠,用一把专业的镐头去悉心挖掘埋藏在校园教育深处的金矿。把脉问诊,指引思路,激荡思想,激扬文字。于是,一个个基于实际、闪烁着学校个性光彩的课程雏形从模糊变得清晰,一位位能干会干但疏于梳理提炼的校长从区域内的“小天地”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舞台”。

不要被这个看起来有些乏味枯燥的书名蒙蔽。就像一座远观面目模糊、走进方知胜景无限的花园,游弋其中,我们会感受到来自最基层、最日常的教育生活的亲切感,也会聆听到超越浅层表象而深入教育本质展开理性思考的声音。全书既有具体可感、翔实生动的学校课程实践案例,又有作者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理论阐释,堪称“学校课程操作指南”。既可以作为学校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模本”,可借鉴,可操作;又可作为教师案头的课程实施“范本”,可亲近,可复制。在文字背后,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教师发展案例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一种生命在场的温度。

譬如,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东营市东凯小学以重构“文智课程”创生教育新生态的案例,颇具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回答了学校层面关于课程需要“怎么做”的问题。

东凯小学本着“一切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原则,将原有传统课程全部“打破”“揉碎”,再进行“基因重组”,催生出了新的课程样态——“文智”课程群。重组后,语文、传统文化等与人文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被整合为“人文素养”,数学和科技等与数学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整合为“科学素养”,品德、社会和班会等整合为德育主题活动,音乐和美术整合为“艺术素养”,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身心素养”。与此相应,在大胆实施每周4个下午学生全部选课走班的基础上,打破原来所有课时均为40分钟的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分微课时、标准课时、小课时、大课时和超大课时5种不同的课时类型,教师可自主灵活调控安排。

校长曹玉泮惊喜地发现,好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还可以在开展课程建设中改变教师专业行走方式,促使教师逐渐从课程的“局外人”变为课程的“创生者”。喜欢书法的张卫艳老师自主开发了“100字识字课程”;初曦老师将“钉纽扣”等综合实践活动引入班本微课程中;在“语文与修身”课程开发过程中,集聚了全体语文教师智慧的“1+1”助学课堂诞生了,实现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整合、课堂与生活的融合。这样一种以“学”为中心的助学课堂,真正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身,使从知识走向素养、关注“人的成长”成为可能。

“当师生能真正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时候,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师生的,不再是一成不变、刻板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活化的,因而我们的文智课程真正成为充满生命力和生长力的‘活’课程。”这是曹玉泮的体悟,也是作者所期盼的理想课程样态之一。

诚然,东凯小学只是书中诸多特色课程案例中的一个侧影。健康课程、快乐课程、“创意+”课程、情境游戏课程、“悦读”课程、适性课程等亦是异彩纷呈、各美其美。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文化的认识与构建,作者在书中的精彩呈现亦时时闪现出智慧与思想的光芒,在让读者一边拍案叫绝的同时,一边产生新的思考与灵感。

一位智者说:“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季俊昌先生的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一本好书正如指向月亮的手指。或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沿着作者手指的方向,你会看到一轮不一样的月亮,正高悬于深蓝色的夜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