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疫情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创新探索 打造“上德文化” 促进内涵发展 “我是小小疫情宣讲员” 热爱自然 敬畏生命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STEAM教育融合初探 沾足泥土气 写出好文章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作文教学】

沾足泥土气 写出好文章

□ 招远市泉山学校 江杰

对很多学生而言,写作无疑是一件伤神费脑的“苦差事”。他们在作文课上抓耳挠腮“挤”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细究之,学生尽管能按照教师传授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流程”操作,但无奈缺少“真材实料”和“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笔者结合近几年农村作文教学经验,找到了一个做出好文章“偏方”——沾足泥土气。

所谓“沾足泥土气”,就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丰富的真情实感、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写作兼具文化性与工具性的特质,引导学生把“妙笔”植根于经典阅读、名家鉴赏、生活体验等养料丰富的土壤里,在思想阳光的普照、感情溪水的滋养下“生花”。

打开兴趣阀门,体验“思如泉涌”之乐

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写作,既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探索了3条路径。

一是要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鼓励学生平时多收听收看新闻联播、时政热评等广播电视节目,练就一副听八方的“新闻耳”,熟知人生百态、感知社会冷暖;倡导学生多读《中国青年报》《少年文摘报》《读者》等报刊,记录好词语,摘录好句段,学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等,从前沿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中积淀思想、开阔视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历经时事的熏染、思想的碰撞,学生往往会迸发写作的灵感,留下一段段精彩的文字。

二是要注重经典阅读,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文学经典是学者思想、智慧与才华的结晶,是学生写作文时引经据典的重要源头。在教学中,我常以经典课文为范文,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其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然后再通过“接地气”的习作进行内化吸收,帮学生搭建迁移思维、自我架构的桥梁。

三是要尝试佳作再创,增强“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本领。作文和游泳一样,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唯有反复“习练”方能“成器”。为此,我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视野窄、知识面小的特点,探索采取“佳作引路——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模式。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品鉴揣摩中找门道、看路子,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然后,适时进行“调教”,鼓励学生大胆跳出“套路”,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植入感情因子,催发“以情动人”之美

只有饱蘸感情笔墨的文字才能揪住读者的心。但是,许多学生不是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就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为让文章“有情有义”,我主要畅通了两条渠道。

一是丰富生活阅历。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养料、积累素材,让文章显得充实而丰满,但是,要达到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境界,还必须以丰富的生活阅历、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流露在字里行间,成为撩拨读者心弦的活跃因子。如果缺乏生活阅历,不仅会弱化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而且作文时不是引经据典就是堆砌辞藻,缺少温度,没有韵味。

二是善于观察、体验。许多学生抱怨农村闭塞,原因是缺少观察、体验。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富有灵性,一声赞叹、一句批评都饱含期待。只要用心去感悟,就会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收获。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通过悉心观察,把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能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的细节去写,练就吸睛、揪心、煽情的表述本领。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