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一幅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教师“成长地图” 读书之美 绽放 教师书架 做一位学生喜欢的“另类”老师 每本书都是一级向上的台阶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苑】

一幅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教师“成长地图”

——读李志欣《走出庸常——创领学校变革的省思》

□ 张桂玲

究竟什么才是推动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什么才是一所学校走向“日新日进”的强力引擎?

或许,在席卷而来的“未来教育”浪潮中,学校的“掌舵者”都会面临新的选择。对于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校长李志欣来说,一直保持着头脑的冷静和理性,在瞬息万变的表象中找到教育内在本质“不变的方向”,始终紧握一支“定海神针”——关注人的价值。“以教师成长驱动学校变革”,正是他温和而笃定的回答。

在李志欣看来,人的价值永远高于技术的价值。教师才是“未来教育”中最核心的支撑力量。这正是其书《走出庸常——创领学校变革的省思》所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作者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所秉持的“定海神针”。

以教师成长为主线,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课堂变奏,教师生命的重塑”“教育解放,教师良知的唤醒”“精神升值,教师成长的自觉”“理念创新,教师适合的管理”“现场透视,教师变革的追问”。沿着作者观察、思考与实践的轨迹,不难发现,其目光所及,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多的是力图通过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灵密码与精神图像,从而在风景更深处找到那束关乎成长的隐秘“光源”。

在全书的第一部分,他这样定位课堂之于教师的意义:“课堂魅力重重、神秘重重、问题重重。课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限的不确定、无限的意味。教师只有用全身心去创造属于自己且属于学生的课堂形态,才会创造出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

基于这种认识,在课堂上,李志欣最关注的不是教师的讲,而是学生的学,是“无限的不确定”中即时生成的问题。他对一堂好课判定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任务完成得如何完美,方法策略如何多样,学生配合得如何流畅,课堂容量如何丰满,而是学生有没有问题生成的情景,有没有表达精彩观念的机会,有没有思维碰撞的机遇和思想的自动出现。“问题”会把学生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宽广的天地。

如何将学生立场“无处不在地渗透于课程、教师、管理这一教育的铁三角内”?作者致力于帮助教师养成追问深究的习惯,树立“学生立场”的思维方式,锤炼“研究学生”的基本功,并在且“破”且“立”中独辟蹊径,引导教师们一起描绘出了理想课堂的样子——“以问题为主体”的课堂,是尊重差异、注重对话、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是知识、生活、生命产生深刻共鸣境界的课堂。

更重要的是他还探索出了一些可行性强的方法和策略支撑。譬如,他调整了自己随堂听课的方式,并称为“学室学习走访”,由过去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主要观察学生的“学”。观课完毕,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上课时的优点和缺陷。

他组织了“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三个一”读书行动,建立了“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自组织,组建了“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研究”微信群,参与了“中教之声蒲公英评论”“教博读书联合会”“全国本真教育研究会”等高端微信群,通过聚集志同道合者,共建交流圈,形成价值共同体……他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引导教师追求“教学风格”,把自身的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等与学生和教学建立起联系,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春风走过,大地知道。成长,不能“被设计”,但可以“被唤醒”;成长,不能“被培训”,但可以“被点燃”。就像“春来草自青”一样,成长像一粒种子,一旦予以适宜的阳光、空气和水分,予以丰饶的土壤,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破土而出。或许,这也正是一所学校要“走出庸常”的奥秘所在。

在李志欣眼中,每一名教师都是一粒不一样的种子,但都有向“教育家”不断靠近的可能。而他,也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作出了生动的诠释。正像华东师范大学陈玉坤教授所说的,“教育家的成长途径有三条: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勇于探索教育的难点”。早在利津县北宋一中担任校长期间,李志欣就找准了教育盲点和难点,开始了一场以“零作业”为切入点撬动学校整体变革的大胆探索,也开启了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成长之路。

在教师成长必经的路途上,校长究竟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角色?李志欣始终信奉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领导。”他深信,学校领导者教育思想的影响力永远都超过行政职务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在北宋一中,还是在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他都奉行一句话:“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让教师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新旧传统的桥梁,实现学校传统文化的流程再造。”

如果说全书为读者构筑出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教师成长地图”,那么作者的这种思想则是照亮整张地图的“光源”。

沿着这一光源,也似乎让读者看到了一种源源不断、蓬勃发展的力量,正在从生命深处涌起、回旋、激荡、升腾、生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