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一场受情绪主导的“发烧” 说说“喜欢”那些事 敬礼!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丢失的书写笔 捕捉精彩瞬间 生成教学智慧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得意之笔】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 潍坊歌尔学校 刘晓芸

语文写作的魅力在于语言表达,但为何很多学生面对一个又一个写作任务时会文思枯竭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是学生文思泉涌的“源头活水”。真正有灵魂的作文应是源自学生主动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深切关注,而不是牵强附会地被动进行“课堂虚构”。

故“文思枯竭”其实是学生一味应试、脱离现实生活、不善于观察所致。但是,很多教师将其归咎于学生的好词佳句积累不够。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绝非根本原因。即使一名学生记了大量好词佳句,也未必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些语句。仅靠华美语句堆砌出来的文章往往缺失“真情”的灵魂。

好文章的前提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感而发”的前提是“细节触动”,“细节触动”的前提是“观察入微”。所以,要培养一个爱写作文的学生,我们首先必须培养一个喜欢观察的学生。

换言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写作与生活的契合点,帮助学生催发情感,进而有感而发,爱上表达。

基于此教学目的,笔者开始实施 “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模仿、借鉴与改进,力图发现更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小活动”。

坐下来,对视三分钟。没有任何写作技巧的提示与说明,只是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体验“对视三分钟”;对视结束后,让学生在纸条上记下自己观察到的“新发现”,不限字数。笔者只提了一个要求,即“把惹你流泪的细节写出来”。第二天,学生悉数提交了自己的“对视所感”。很多学生的纸条上有泪渍。有的学生写的语句并不华美,但富有真情。这不就是一篇文章最可贵的地方吗?

走出去,赏景作诗。笔者布置的语文随笔是“赏景作诗”,有的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新奇的词语表达所思所感,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被他人超越,多次润色自己的“代表作”。笔者把所有诗歌贴出来,供师生评选“魅力诗歌”和“权威鉴赏家”。当然,我也不再泛泛强调“语言要注意美化和大胆想象”,因为实践会告诉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慢下来,开展“气味图书馆”等系列活动。该活动旨在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我要求学生在假期中收集家庭中的各种气味,每种气味都要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并为其配上两三句解说词。学生在领到气味瓶后,便钻到厨房、卫生间和杂物间里,用玻璃瓶收集各种气味。最终的成品非常“有味”。学生争相观看彼此的气味名称和解说词,时不时掩嘴大笑、频频点头。很多学生的想象力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笔者还开展过“声音图书馆”“美食图书馆”等活动,邀请学生动用五官,悉心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细微美好。活动开展至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学会了将抽象的情感或思绪具体化,学会了通感的表达。如“她那缥缈的歌声溢出薄荷的清香”。

比起来,师生共写。学生厌恶写作,往往是因为感觉老师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只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却是“光说不练假把式”。若学生的观念改变,其写作的态度是否会大为改观呢?比如,把写作当成师生的写作技能比拼,教师作为写作擂主,让学生们攻擂,即“师生共写”。

写文章时,教师能进一步体察学生在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讲评作文时也会更有针对性。而学生在看到老师的作品后,也可能因为对老师文章语言和词句的钦佩,而更加心悦诚服地练习写作。

作文教学之路十分漫长,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虽然笔者对写作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厚,但笔者会坚定“趣味作文”的教学追求,不断探索下去,努力成为“趣味写作”的传播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