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复学后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读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冒名顶替者”戒! 艺术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  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核心素养  因材施教的智慧

第5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5
【且行且思】

 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核心素养

□ 安丘市凌河镇凌河中学 吴中富 郭德强

2019年,就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点。2019年秋季,随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引发热议,其影响遍及整个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界。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19年秋季新学期,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实现全覆盖,并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高中起始年级推行。据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温儒敏介绍,新版高中教材是严格遵循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版初中和小学教材的编写,主要遵循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融入了高中新课标的一些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抓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4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以下3个误区:一是以为把教材中全部的课文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记住了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二是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反复地做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就会成为空话。三是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和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偏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境和需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会用、用不上。

要想走出以上3个误区,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3种意识:一是“生本”意识。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心灵,务必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望江南》时,通过生本对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二是“开发”意识。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桥梁,但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唯一路径,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非常重要。例如:我利用家乡山水、家乡特产、家乡名人、家乡变化等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补充了教材的空白点,培育了其生长点,拓宽了其延伸点。三是“生成”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眼神、动作、话语中捕捉他们传达的有价值的信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故乡》一课时,有一名学生问我:“闰土这么穷,为什么还要抽烟呢?”围绕这个问题,我与学生们展开讨论。有的说,闰土没文化,认识不到抽烟的危害性;有的说,闰土用抽烟麻醉自己,化解心中的苦闷……学生核心素养在“生成”中得以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3条路径。一是设计组织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基础的语文学习单元,用真实具体的运用语言的任务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二是设计有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语文学习。三是推进整本书阅读。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时,我设置了“卡西莫多为什么没有对副主教克洛德以德报怨”等4个辩论题。学生们通过辩论,促进了对中外“向善”文化的理解。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生成的语用活动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才能自然地落实。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