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刘家义李干杰调研检查高考准备工作 推动我省高教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省通报三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调查处理情况 明天•加油! 我省今年53万人参加夏季高考 侵害高考公平,虽久必纠!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教育时评】

侵害高考公平,虽久必纠!

□ 鲁平

日前,山东对聊城市冠县、东昌府区两起冒名顶替上学问题调查处理及相关情况以及苟晶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调查处理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参与冒名顶替事件的61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了处理,同时还原了冒名顶替上学事件的事实真相。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缺席。接下来,违法者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由通报可知,三起事件都发生在十几年前甚至更遥远的时间。当有人还在为“旧案难翻”担心时,山东已经组织多部门联合成立了工作专班,迅速启动调查程序,并在短时间内公布出调查处理结果。从快从严的雷霆处理手段,既捍卫了制度的尊严,还受害者以公道,更是在新高考临近之际,对某些心存侥幸、怀揣邪念者的警示和震慑。

从目前的调查处理结果来看,违反党纪党规的涉事人员,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对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已进行立案侦查并采取了强制措施。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冒名顶替上学的整个过程,从刑事责任上讲,冒名者和参与者涉嫌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等;从民事责任上讲,冒名者冒用了他人的身份信息,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侵犯了被冒名者的受教育权、姓名权。我们相信,经过司法机关的审理,这些不法之徒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教育公平不容侵蚀,高考信仰不容冒犯。诚然,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完美的,但我们不应因某项个案去质疑高考公平。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40余年间,中国的高考制度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也在不断改革完善。长期以来,受到当时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水平限制,各类考试的考录过程以人工操作为主,通信渠道也极其单一。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飞速提升,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身份管理日趋严格。如今,高考建档立卡等考录环节已经由人工全程操作发展到网上填报阅卷录取的智能手段,考生很容易就能查阅自己的招考信息。教育部门公开、透明的工作流程,以及严格的监管审查机制有效降低了人为决定因素,更好地维护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今要想像过去那样以冒名顶替的方式获得入学资格,可谓难于登天。全国联网的身份学籍、录取通知网上查询、入学办理指纹识别、入学摸底考试……顶替者想过哪一关都无比困难,即便侥幸过了,在网上所留的痕迹也迟早会被“清算”出来。在过去两年,山东省教育厅已经审查出242人在1999年-2006年冒名顶替取得学历。对此,省教育厅坚持的态度是“零容忍”,查实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补齐制度的漏洞,让高考机制体制的运作“晒”在阳光下,让投机者没有权力寻租、辗转腾挪的违规操作空间,是教育部门努力的方向。特别是今年以来,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今年1月,教育部取消实行了近20年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除了少数获五大联赛奖项的考生外,一切以高考分数为准,高考分占85%的比例,原来如论文、专利等作为入选条件的门槛全部作废。这在客观上好像降低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实际上更有利于公平。6月,又针对“假留学生”出台政策,弥补招生政策漏洞,严厉打击投机取巧进名校的跨国高考移民。

侵害高考公平,虽久必纠!正是有了教育部门对“冒名顶替”的“零容忍”态度和 “查缺补漏”的不懈努力,才让我们对高考公平愈加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有个别人走捷径、钻空子,就动摇了奋斗的信念。与“被偷走的青春”这种小概率事件相比,“迷茫的青春”更可怕。

由此,请即将走进2020年高考考场的广大学子坚定信念。只要你们坚持高考的信仰,笃信高考的公平,这个时代不会让真正的奋斗者被辜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