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教育扶贫照亮贫困学子求学路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把实施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动全区教育扶贫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补短板,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留得住、学得好
2019年9月,位于淄博市淄川区东部山区的峨庄中学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新校舍的落成,让山区学生们有了更加安全健康、条件更加齐备的学习场所,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高档的塑胶操场、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水冲式厕所……现在的山区农村学校处处透着‘高大上’,如今的孩子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峨庄中心校校长谭冠英感慨道。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名乡村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淄川区自2018年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任务以来,就突出抓好农村偏远地区这个教育薄弱环节,通过统筹教师培训、结对帮扶、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等措施,有效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留得住、学得好。同时,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2019年,先后投资1100余万元,对磁村大范小学等5所农村学校进行校舍改扩建;投资2200万元,对寨里孤山小学等15所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实施塑胶化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了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全区教育均衡化发展。
兜底线,不让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淄博市淄川中学2019级(24)班的小迪(化名),在她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两年后,母亲又带着姐姐改嫁。她不舍年迈的爷爷奶奶,毅然选择留下来,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这样的家境下,学费成了小迪最大的难题。不过,这个烦恼很快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因为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小迪可以享受相关教育扶贫政策。仅去年,小迪就收到了助学金、免学费等教育免补资金6475元,这极大地解决了她的生活难题。没有了学费的后顾之忧,小迪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针对教育扶贫的实际,淄川区定向施策,突出“三个精准”,推动教育扶贫深入开展。2019年,淄川区完成1520名建档立卡学生的就学信息比对工作,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落实教育免补政策。同时,综合运用助、免、奖、补等各项资助政策,不断扩大学生受益面,实现了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此外,2019年,淄川区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4类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103万余元;通过教育部门发放各类助学金442万余元、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补助125万余元,惠及9614人次;免学费(保教费)资金105万元,惠及学生588人次。
强基石,全面夯实控辍保学工作成果
“小坤(化名)以前只能重复三个字,好多音发不清。在送教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训练下,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他能说一句话了,他的读音也得到了纠正。”小坤的家长对淄川区特教中心教师“送教上门”工作表示满意和肯定。2019年,淄川区积极优化特殊儿童教育环境,投资2100 万元,新建占地面积6373 平方米的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提升教育服务水平。通过摸排重度残疾适龄儿童61人,实施“送教上门”政策,切实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扎实做好控辍保学,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淄川区建立控辍保学定期比对和动态监测机制,坚持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室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全区1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室实现全覆盖,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
“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让全区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安心心地上学,踏踏实实地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淄川区教体局主要负责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