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堵住“国际高考移民”的漏洞  少点花样 多点静思 如此家教机 期待美好又“厚重”的录取通知书  教育路上当“捧心”而行  在建构场景中解码语文素养 经典画读

第5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5
【思辨空间】

 少点花样 多点静思

□ 孟新霞

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又到了,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当务之急。

某机构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都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较大起伏,并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其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如小学了,从而导致语文成绩有所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存在严重的“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象。一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开设学科多、坡度陡、教学难点集中等难题,原有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

为搞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我校六年级团队和对口初中的部分语文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研讨活动内容全面,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我们发现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作业要求以及训练重点都有所不同,也发现了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兴趣不足、语文成绩有所下降的原因。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教学理念的衔接,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寻求一问多答,注重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缺少对答题深度的引导;初中的语文教学,迫于中考的压力则单刀直入,忽略了学生兴趣的激发,以致学生感到失落。如何做到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较好地向初中的语文教学靠拢呢?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观念,在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全面了解初中标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课文解读要深入一点,课堂“花样”要少一点,教学内容要整合、要延伸。初中对语文教材的解读更加深刻一些。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的要求,觉得无处下手。所以,当小学生升入六年级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把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这需要在课堂中增加静思默想时间,增加自主练习的时间。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怎样从感性的语文教学过渡到理性的语文教学呢?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增加一点理性的成分,减少无用的开场白,少一点简单的提问。而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点感性的成分,以便学生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过渡。小学语文教材里出现的很多名家在初中教材中再次出现,如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安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而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安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出现在两个衔接的年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学生提前接触过了,等升入初中后再次接触时,无疑会降低学习压力。中学里要求阅读的部分课外读物,若学生在小学阶段提前阅读,也可以使初中的学习变得轻松一些。

中小学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里更多地体现了帮扶,而中学里体现的却是自主学习。七年级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就是一个规范批注范例,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只要边读书边看“批注”,就可以将阅读进行到底。现在,部编版教材在小学也涉及了批注式的学习。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逐渐放手,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预习,二是写简单的批注。要把预习当作规范的作业来对待,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渐提高的。

(作者单位:济南市行知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