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淄博职业学院“一课两库三平台”弘扬齐文化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新学期上好“节约粮食第一课” 校园整治迎开学 诸城市皇华镇中心学校“四推进”提升内涵发展质量 平阴县孝直小学“餐厅四部曲”做实做细学生养成教育 信息快递 山农大蜂蜜抗逆能力研究取得新突破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职 教 高 地” 建 设 看 山 东】

淄博职业学院“一课两库三平台”弘扬齐文化

□ 通讯员 张森

淄博职业学院以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契机,深度挖掘阐释融合齐文化中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从“齐国故都”“当代国窑”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建设,探索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构建“1+N”课程体系

该校开设了“解读+体验”齐文化通识课

程。将齐文化概要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施“要义解读”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齐文化核心要义解读为主线,重点向学生讲授其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匠心文化;实践教学依托“齐文化体验馆”,通过蹴鞠体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齐文化的理解。

同时,该校还开发了“文化+专业”齐文化选修课程。与各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发了齐地工商文化、齐文化与旅游、齐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等10余门公共选修课,打造齐文化“课程超市”,助推学校“双高”计划重点专业群建设,涵育学生人格,培育工匠精神。

打造师资库和教学资源库

该校建设了“专兼结合、跨界融通”的齐文化教育师资库。通过推荐或自荐、专家遴选、学校审核,组建了跨系院的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全校性齐文化教育教学师资梯队。面向政府、高校、企业聘请一批知名专家、企业负责人等担任客座教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指导项目申报、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带动齐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全面提升。

打造“线上+线下”齐文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了齐文化通识性教材《齐文化通俗读本》,将工匠精神蕴含其中,强化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制作了齐文化系列网络课程,开发齐文化网络教材、课件、文章、微视频、动画等,实现了远程教育虚拟空间和现场教学实体空间的融合发展,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搭建“文化育人”“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平台

铸造齐文化“文化育人”平台。深度融合齐文化核心理念,凝练富有职教特色的“匠心文化”校园品牌。在学校层面,倡导“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秉承“齐地国工”精神,追求“德技双优”,打造“匠心淄职”。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精思善为、精耕细作,教师崇尚精心施教、精致育人,管理服务注重精细管理、精心服务。在专业层面,将齐文化中的手工业重“精”、商业重“信”、齐派医德重“仁”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学院工程类、文管类、医学类各专业。通过具有浓郁地域传统文化色彩的“匠心淄职”校园文化品格的铸造和凝练,使学生接受并认可齐文化的精髓要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育人。

夯实齐文化“科学研究”平台。借力山东省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淄博市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攻坚行动,积极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近5年,该校承担了山东省社科基金、省级教学改革研究、省社科普及等10余项科研项目,出版齐文化研究专著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齐文化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出版系列学术研究论文集《稷下论丛》3辑,推出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稷下茶座》,举办“稷下学术沙龙”10期,将齐文化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官微中设立了“齐文化与学院精神系列谈”“学院文化之工匠精神”等栏目,累计阅读量达7万余人次。与此同时,广泛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传播齐文化,实现了研究和传播“双轮驱动”。

搭建齐文化“实践活动”平台。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大学生社团——稷下学社由各系院的1000余名齐文化“发烧友”组成,举办齐文化普及月、“稷下故事会”、“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50多场次,成为传播齐文化的新生力量。该校率先建设了全国首个“齐文化体验馆”,融合3D投射等现代科技,成为面向公众和在校学生宣传普及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配合淄博市“齐文化六进工程”,组织教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课后持续育人以及在校园内外传播齐文化的目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