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让生命因写作更加精彩 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合格德育导师 留心生活多观察 勤写多练不畏难 趣味模式打破体育教学“魔咒” 立足学科素养 发掘育人价值 为学生心理安全构建一张“防护网”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教师风采】

让生命因写作更加精彩

——记于宪平和他的“本色作文”

□ 包哲

于宪平,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山东省2013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淄博市优秀教师。工作24年来,他一直坚持在语文教学一线,专注于作文教学研究,坚持“本色作文”教学主张,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学梦想,让学生的生命因写作而更加精彩。

探索:提出本色作文教学主张

网络写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作文危机”。在课堂上,学生写作面临3个主要问题——不想写、没的写、不会写。

针对以上问题,于宪平提出了“本色作文”的教学主张:本色,意指本来的颜色、面目和质朴自然、不加矫饰。他说,本色作文就是要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还原质朴自然的本色,其关键点在于还原作文主体的生命本色、作文内容的生活本色、作文形式的生态本色。

在作文中,于宪平引导学生抒写青春的赞歌,抒写对真谛的感悟,抒写震撼心灵的人间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一切。一句话:要抒写最感动的东西。于宪平认为,作文的魅力在于唤起心底最深处的真挚情感,唤起那些即将流逝的美好回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于宪平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同时,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理都要求学生多一分理解与感悟,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生活中,捕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并且认真了解它、思考它,用真情去认识它、感悟它。这样,他们写出的作品必然充满真情实感。他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还原生态的本色。于宪平引导学生用最质朴的语言、最快乐的内容、最阳光的气质、最动人的情感、最新颖的形式等抒写自己的感悟。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

2013年3月,于宪平的研究著作《本色作文》正式出版;2014年4月,此书荣获淄博市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2014年12月,淄博市教研室、教科所向全市推广了这一成果。

实践:推广本色作文教学经验

课堂教学:作文就是讲故事。课堂是“本色作文”推广的主渠道,于宪平在《本色作文》的基础上,提炼出“作文,就是讲故事”的核心理念,围绕讲故事开发出“‘本色作文’10讲”“‘本色作文’12讲”等系列校本课程,在校内外进行了推广。今年春季,因疫情防控需要,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变化。于宪平指导他所任教的初一学生坚持开展读写活动。前5周,学生分别完成了“战‘疫’宅家我成长”“因为有了你”“真情流露”“镌刻约定”“聚焦回忆”5辑优秀作文,入选优秀作文100余篇。于宪平把前5辑优秀作文结集成册,编成班级作文选《启航》。5周之后,学生们继续坚持写作,于宪平指导学生完成了“当世界静止了”“家庭故事”“心愿”“校园往事”“多角度写人”5辑优秀作文,入选优秀作文120余篇。于宪平将5辑优秀作文再次结集成册,编印成班级第二部作文选《远航》。由《启航》到《远航》,学生们成长了很多,一批优秀的文学少年脱颖而出。

文学辅导:走进创意写作。于宪平认为,创意写作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写作,是在头脑、思想上有新意,在写作表达上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从而在写作中交互创意,产生新思想。2016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宪平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三届“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虽然学生在现场取得的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在此次比赛中接触到了曹文轩、温儒敏,结识了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课的陈旭光教授。于宪平对创意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此开始了对创意写作的探索。作为学校少年文学院首席辅导教师,他20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的文学辅导,定期出版校刊《放飞》,为优秀学生坚持出版个人文集。2017年7月,他辅导的4名学生进入全国总决赛。

学校特色:走进阅读与写作。在研究中,于宪平一直努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努力形成阅读与写作的学校特色。通过读书工程、写作工程和特色活动做好基础性工作,努力提升全体学生的读写素养;通过少年文学院、读书协会做好拓展性工作,张扬学生的读写个性;通过“我的一本课外书”评选、参加重要文学赛事、出版文学著作等做好标志性工作,彰显学校读写特色。

在“本色作文”的持续研究中,于宪平有着强烈的感受。他说:“‘本色作文’的研究,对我而言,是一次个人意义上对作文教学研究的回归,是因回归而获得精神生命滋养的过程。就研究性质而言,则是希望能够达成对作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改变师生作文状态进而借助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一项教育使命。应该说,‘本色作文’的研究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踏上征途。”

24年来,于宪平就是这样坚守着自己钟爱的文学,坚守着少年文学院这片播种文学梦想的沃土,大刀阔斧地进行“本色作文”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文学潜能,让更多学生享受文学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于宪平在课余辅导学生学习。 孙增美/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