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立场 支持幼a儿绘画活动
幼儿绘画是幼儿表现内心感受和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以提高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的活动。教学中,要基于幼儿的立场,理解、信任和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使幼儿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我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基于幼儿的视角,选择生活中鲜活的教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引领幼儿感知与体验,在真实中观察,在欣赏中拓展,在启发中思索,在兴趣中表达,在鼓励中求新,在快乐中学习。
选择源于幼儿生活和经验的“活”教材
陈鹤琴认为, 大自然、社会是知识宝库, 是“活教材”“活教师”。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经过教师的选择、加工成为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去发现问题、搜集问题,进而展开想象力去表达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
小班幼儿的绘画处于涂鸦期,要选择幼儿喜欢、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内容进行教学。通过简单的点、线、面的绘画,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小肌肉群和手关节的控制能力。
处于象征期的中班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事物。我们要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几种图形的简单组合,初步发展幼儿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大班幼儿在绘画特点上是初步走向图式期,他们的观察更为细致,思维更为活跃,情感更为丰富,表现能力逐步增强。我们需要选择能表达幼儿较复杂情感和能力的事件,各行各业的人物活动,有情节的人物、动物活动,不同层次的自然风光等进行教学。这些内容由较复杂的点、线、面构成,需要幼儿多方感知体验、组织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设计能使幼儿
重在创新的“活”教学
教师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只有与幼儿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引导幼儿与艺术品、自然对话。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幼儿初步分化“主我”与“客我”,并进行对话。教师的设计要力求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造,应结合故事、音乐、游戏等方式启发幼儿。同时,安排一些活动课程,如带幼儿观察大自然、描述妈妈的样子等,让幼儿愿意去表达内心世界。
活动设计要突出幼儿的体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幼儿的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合理利用实物操作、多媒体设备观察等多种教育手段,结合多种教学智慧,生动活泼地去丰富认知,开阔视野,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为幼儿的自主创作积聚丰沛的源泉,引导幼儿去表现思想、情感和个性。
要引导幼儿探索、想象和创作。一是在操作活动中观察。陈鹤琴认为:凡幼儿自己能够做的,都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 就认识事物的性质。”他提倡在做中求真知——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园游戏活动、学习活动、户外活动等方面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二是在游戏中探索和想象。陈鹤琴非常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提出“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主张教师及家长都要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在绘画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饶有趣味的游戏,引导幼儿体验游戏情节,激发幼儿探索和表现的欲望。三是要为幼儿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美术作品是幼儿的心灵之窗,教师要理解幼儿的美术活动既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象语言,更是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工具。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活动环节,例如分享交流、音乐表演、参观展示等活动让幼儿快乐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为幼儿提供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情感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