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职教高地建设经验走向全国 高教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以实际行动推进科教强省建设 培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 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改革推进会召开 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构建的思考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山东教育辉煌“十三五”】

高教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十三五”山东教育发展成就综述之高等教育篇

□ 本报记者 孙荣光

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运送“嫦娥五号”的任务中,山东高校贡献了不俗的力量。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业平台,在此次任务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接受严格的实战任务考验。

“十三五”期间,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山东高校展示的舞台愈加宽广,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问题导向,举全省之力谋划发展蓝图

作为名副其实的高教大省,“十三五”期间,山东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8.06%提高到56.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5个百分点,进入普及化阶段。目前,152所普通高校、231万名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也稳居全国前三名。

为解决“有山无峰”的难题,山东“破字当头”,举全省之力率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关改革环环相扣、配套推进。

2017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决策: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双方“联姻”之后,更多的科研专家走出研究室,走进大学、企业;更多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研究室,走近高端专家,从此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在整合组建之后启动实施了教学提升计划,不断加大对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及生物化学3个学科的支持力度,学科水平继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通过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初评1项。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前确认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招收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933人,增幅居省属高校第一位。5年来,山东积极筹建康复大学,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3所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省部(局)共建13所高校,省市共建9所高校,5428家企业参与高校办学。

面对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山东财政投入近百亿元,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十三五”期间,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亿元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是“十二五”期间的23.58倍。截至目前,我省24所高校的8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省属高校53个学科,是2016年的4.4倍。此外,省财政还分别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投入专门资金20亿元,建设推进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投入专门资金18.12亿元。在山东首批建设的534个省一流本科专业中,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13个,其中省属高校157个,居全国第三位。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首批建设的798门省一流本科课程中,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4门,其中省属高校128门,居全国第二位。

今年6月,山东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按照“筑高峰”“冲一流”“强特色”3种类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着力破解山东高校“山多峰少”的困境,新时代山东高教高质量发展由此按下“快进键”。日前,山东15所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51个“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已正式出炉,将在未来几年为山东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撤销专业48个,停招专业349个,限制招生(隔年招生)专业262个。”这是山东近5年来高校专业调整给出的数据。与此同时,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等147个新兴专业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277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应运而生。随着改革的推进,山东高校人才培养正在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中,我省荣获一等奖2项,实现了12年来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前5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3项,居全国前列;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省高校综合排名第四。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中,我省大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居全国第三位。

制度创新,以“五权下放”激活内生动力

“十三五”期间,制度创新成为山东高教改革的最强音,一系列探索在“五权下放”的总体框架下全面展开。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行高校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度,高校自主拟定校内教学、科研、教辅机构设置方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岗位,确定用人计划、招聘人才,探索由学校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大大激发了学校的发展活力和干事创业动力。

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和绩效工资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绩效导向,是山东高教领域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山东突出“扶优、扶强、扶特”,深化高校分类考核与分类管理改革,实施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改革,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在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看来,绩效管理改革由于关注度高、敏感性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高校综合改革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3月,山东师大在省内高校率先建立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以二级单位为中心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学校的历史舞台。

作为绩效管理改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该校在职称评审中打破任职年限和现聘职称的要求,建立教授特殊申报制度,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低职高聘制度……在2016年的评审中,该校通过教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26人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一半以上,35岁以下的有3人。其中,任职不满5年或刚满5年的占近40%。由于科研成果突出,1985年出生的李海涛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2019年,学校进一步破除“五唯”,增设教学专长、科研专长、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后等7类“直通车”申报方式,全校共31名教师搭上“直通车”,成功评上高级职称。

谈起“五权下放”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将其形容为由传统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转变为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他认为,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将院系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改变学校发展的动力结构,在激发院系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由“大学办院系”向“院系办大学”的转变。

据统计,山东下放教师职称评聘权以来,按“生员比”核算岗位总量,增加正高级岗位9605个、副高级岗位6669个,高级岗位比例由37.92%提高至53.6%。5年来,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了2.6倍;泰山学者由395人增至705人。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8.08%,“双师型”教师占比44.82%,分别较2015年增长了11.64%、20.21%,高校师资结构得以全面优化。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表示,“五权下放”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远见和改革决心,通过事权、人权、财权的下放,理顺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有力地激发了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融合发展,为社会服务点燃“创新引擎”

时至今日,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以5.2亿元的价格创造全国纪录的事迹仍然被人津津乐道。但其中不易察觉的信息是,购买该专利的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学校驻地淄博市的一家企业。这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的发明,预计每年可创造出口产值数百亿元,涉及上下游产业上万亿元的产值,经济效益巨大。

自2016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完成各类研发和改造项目850多项,累计获得淄博市1.41亿元资金支持,撬动近百亿元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助推学校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有效助推淄博市产业转型升级,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共引共用、科研成果对接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山东以省市共建为主要路径,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深化校地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山东城市腾飞的新动能,拓展高校发展新空间。目前,已有9所高校实现校地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山东农业大学也在为写好“走在前列”齐鲁答卷贡献着“山农力量”。学校师生奔跑在科研攻坚路上,克隆小麦国宝级基因、破解植物干细胞生长密码等一系列重磅成果先后登上《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演绎了从参与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导研究的“三部曲”。获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6项,“山农28”“山农29”“山农30”小麦两年三破冬小麦全国单产纪录,真正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齐鲁大地上。

“十三五”期间,山东高校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教育科技协同机制,按照“‘整建制’能合则合,‘同专业’能融则融”的原则,加快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蹚出教学科研体制改革新路子,融合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随着融合发展以及开放办学力度加大,山东高校坚持服务需求导向,在推动服务强省建设中由被动支撑变为主动引领。近3年来,山东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9.23%;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82.7%、75.0%;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79项,合同金额11.9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2940件,占全省的26.5%。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被认定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居全国第一位;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省属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高校共有95件智库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其中,中国海洋大学郭培清教授完成的《科学制定我国北极战略》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

星光不负赶路人,以勇破坚冰的姿态深化综合改革,举全省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山东高教的明天值得期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