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快乐足球” 实现语文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学科教学】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 青岛市上清路小学 张少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性教材占85%以上,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占据了主要篇幅。文学的整体生命性、丰富的多义性、鲜活的感受性要求阅读教学不能是对文学教材的机械分析,只能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

文学教育主要包括文学语言教育、想象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文学语言教育

1. 语感教学成为主要任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小学生而言,文学语言的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低年级,作为发展感性能力并为培养健全的理性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文学语言的教育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沛的雨露和阳光。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人们感受文学语言的一种重要能力,对文学教材处于主体地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就成为主要任务。

夏丏尊先生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段话具体而深切地解释了语感的含义。换句话说,语感的获得并不仅仅依靠语言的学习,更需要依靠“真的生活”,即作者或读者对真正的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能力。

理解是形成语感的基础。语言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要想把握好它,首先得具备对其迅速解码的判断能力。换言之,就是要能准确而快捷地理解语言。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超越词典的意识,要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超越词典的解释。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和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实的经验”,以使学生不是把词语归还给词典,而是把词语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因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找到词的真正意义。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前提。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的确,朗读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意境。这就要求读者快速地判断词语和句读,迅速地分析一字一句的含义,揣摩作者的内心,模拟作者的口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语感。

运用是形成语感的保证。运用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一种是写。说要重点引导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写的训练要贯穿语文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个生活。

2. 文体意识贯穿语文教学

语言不能脱离文体而存在,文学语言尤其如此。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歌、童话等文体具有特殊的敏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理解和把握,不应是孤立地看待一个又一个词语,而应把词语置于一个特定的文体系统中去衡量。不同文体的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风格上的区别。掌握一定的文学文体知识,有助于语文教师认识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书包》。这首儿歌语言简洁凝练、讲究韵律,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音乐性,即鲜明的节奏和悦耳的韵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把其中的音乐性凸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并把它们“吟唱”出来。可以说,这个教学环节解决好了,这首儿歌的阅读教学就完成了一大半。

文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把握了文体特点,也就抓住了教学的主脉,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

二、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所以只有凭借想象才能具体感受到。在文学教育中,把语言转变成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力发挥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在阅读中培养的想象力将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是形象性思维,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童话和寓言文体所表现的幻想世界对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例如,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有这样几句: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这首诗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也给学生们留下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想象空间。这部分阅读教学中,应该淡化教师对教材的理性分析,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文学性感受。通过词语的激发在学生的头脑中唤起相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品味作品中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词语的分析、判断去理解作品的语义,产生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收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有些文章通过“不言”或“少言”的文学语言,造成意义上朦朦胧胧的“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品味的余地。司空图的《诗品》里讲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恐怕指的就是这种“空白”。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怎么都快乐》一课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空白”。不管是一个人玩、两个人玩,还是许多人玩,可以玩的项目后面都带着“……”。到底还可以玩些什么?课文中都省略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去填补这些“空白”,阅读教学就会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

三、 健全人格的养成

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教育,而且要通过体味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美的事物,或者体会到人的生活中的感动、悲伤、欢乐、痛苦等复杂的情感,从而自主地领悟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文学教材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学生探索和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往往把有益的思想、情感融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中,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像一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一个接一个》《文具的家》《一分钟》《小猴子下山》等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蕴藏着细腻的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沟通的切入点,适时地发挥文学教育润泽和美化儿童心灵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师也应将目光聚集到文学教育上来。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跨上阅读之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去读书,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作品的风格,享受读书的快乐,进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情操的语文教学目的;不仅使语文教科书成为语言教育的工具,也使语言教育与健全的人的培养紧密融为一体。文学教育的实施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推波助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