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改革平稳落地 “新高考”有了“山东样板” 我省部署高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工作 我省中职班主任选手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佳绩 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 日照经开区:让师生度过温暖舒适的冬天 图片新闻 青岛全面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 把握评价改革要旨 引领学前教育发展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改革平稳落地 “新高考”有了“山东样板”

——“十三五”山东教育发展成就综述之高考综合改革篇

□ 本报记者 周玉森

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每次改革,都影响教育的每个领域;每次变革,都影响一批人的命运走向;每次创新,都能引发全社会的热议。

山东作为高考大省,也是国家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新一轮改革贯穿了整个“十三五”时期。自2016年3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历时4年,最终改革平稳落地,取得预期成效,为全国高考改革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提供了“山东样板”。

打破“唯分取才” 搭建升学“立交桥”

2020年高考中,众多新的高考招录形式“惊艳”了很多考生和家长。“强基计划”首次实行,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公费农科生、委培师范生等继续实施,加上本科综合评价招生、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招生和单独招生,以及各类艺体招生类型等,对山东学子来说,升学路径不断拓宽和完善,高考正为考生打造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山东省的这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录取参考标准,这是对以往“唯分取才”的重大突破。正如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在2020年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依靠分数,还要看综合素质。”

2020年是山东省实行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第五年,操作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在鲁试点的综招高校中,除浙江大学外,均为驻鲁高校。今年的综招政策较往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各试点高校对考生高考成绩占比要求均有所提高。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还大幅增加了综招计划,10所高校共计招生近2000人。

比如,山东大学今年综招专业分为4个组别,共23个专业,比去年增加了8个专业,具体招生专业也进行了调整。“‘新高考’改革给了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经历了前后两批省市的高考改革,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浙江招生组组长龙和平这样评价道。他认为,“新高考”政策下,在招生模式选择上,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才要求自主选择招生模式;可以结合本校教学改革,自主确定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确定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可以自主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为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释放办学活力,在本科综合评价招生的基础上,我省还实施了高职(专科)综合评价招生,为学生接受高职(专科)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方式。

这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中,山东省围绕《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保障工作的通知》3个主要政策文件,制定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录取实施方案等16个配套文件,对高考改革作出系统设计,构建了“3+16”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整体改革框架。

打破文理分科

“选课走班”让高中教育多元化

高中阶段学校是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教育领域。按照我省改革方案,自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夏季高考考生的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就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因此,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需求,全省高中生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划分,这也对高中的教室和师资等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其实,在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前,我省各地已经有很多高中开始试行了,济南三中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学校的选课走班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探索。当2017级高中生开始实施选课走班时,我们学校的选课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济南三中副校长何仲明告诉记者。在“6选3”的选课模式下,共有20种选课组合,济南三中全部开全。他举了个例子,2017级的学生中只有5个人选了化学、历史和政治3科,但学校尊重他们的选择,全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面对选课走班,各地学校也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因地制宜,找对路径。例如,青岛五十八中采取的是“定二走一”的上课方式,也就是把选择其中两门同样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另外一门课会在每周的固定时间统一进行走班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心理辅导以及作业收发等。据该校副校长吴峰介绍,由于今年学校的高考整体录取情况非常好,不少高中在新高二选课走班时都改用了“定二走一”的上课方式。

“‘新高考’改变了传统高考的‘一刀切’方式,强调全面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这就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龙和平看来,目前山东“新高考”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但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增强了高校在招生选拔、专业建设上的紧迫感,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还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升级版“等级赋分”

为选考公平安上技术保险

分数转换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与选课组合一起,被称为高考改革的双翼。打破文理科报考后,有些考生和家长对成绩构成和等级赋分规则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

今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菏泽一中礼堂内座无虚席,副校长张斌用两个多小时为到校家长们解读“新高考”政策,尤其是等级赋分办法。

“张校长,我担心孩子选物理、化学的考试难度大。等级赋分后的整体分数排名会不会吃亏?”一名高一学生的家长问。

“赋分之后得到的等级分可能和卷面分不同,但并不是说等级分低于卷面分就吃亏了,因为同一科目等级赋分后,分数排名没有变。不同科目之间,等级分可以客观反映出不同考生在相关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所有选考科目都通过等级分进行横向比较,也并没有吃亏。” 面对这样的疑虑,已经习惯了的张斌耐心解释。在他看来,这次高考改革变化很大,考生和家长有一个认知过程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2020年“新高考”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秋季开学后的家长会上,张斌发现,已经很少有家长再提出关于高考分数转换方面的疑虑了。

实际上,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山东的等级赋分政策既借鉴了第一批先试省份(如浙江)的经验,也结合了我省自身考情进行了科学的优化升级。

记者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了解到,相比于其他省份原有的分数转换机制,山东的分数转换机制增加了转换后成绩区间分辨率,降低分数过度合并对高考高利害性选拔考试的影响。此外,分数转换实施中严格分数数据质量控制,实行两个工作组双流程独立处理模式,交叉比对验证结果,保障了2020年高考整体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考改革分数转换的平稳实施,正态化分数转换机制也为第三批高考改革省份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四年攻坚“持久战”

跑赢高考改革“最后一公里”

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一盘“大棋”。教学、选课、考试、录取……每个环节的变革调整都影响着无数学子的求学轨迹。所以,除了等级分数转换这样的技术性创新,在考试时间、命题阅卷、招生录取、政策宣传等方面,省教育厅等部门也是事无巨细,做了充足的全套准备。

例如外语考试,今年是山东首次将听力和笔试分开。对于分开原因,据邓云锋介绍,除了减轻考生集中考试的压力,也考虑到暑期一般都是汛期,我省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天气原因影响听力考试。“现在,听力考试安排在每年的一月份,并且增加到两次考试,尽量让学生以平常心对待。”

“改革政策不但要科学合理,更应该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理解支持。否则,只能事倍功半。”记者注意到,在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牵头下,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政策宣传力度之大可以用“空前”来形容。这样的宣传工作也是一场“持久战”,从2016年政策出台开始,高密度的线上线下宣传一直持续到现在。尤其是面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教育行政和招考机构、高中校长教师和家长三类群体,我省组织了多轮宣讲培训,省教育厅和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还专门建立了高考综合改革电话应答平台,向考生和家长解答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问题,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

“‘新高考’第一年落地,山东没经验。尤其是选课组合,考生心里也没有底。”据邓云锋介绍,省教育厅去年10月启动了全新的高考模拟。今年,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局面下,我省又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二批试点省份中率先组织了高考全流程模拟演练,有50多万名考生参与。这是我省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全省模拟高考演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公平的关键点体现在严控命题和评卷质量。今年考试科目多,怎么保证质量?如何保证难度合理?据统计,在今年夏季高考中,我省共选聘3000余名评卷人员。其中,高中教师占比60%以上。非选择题部分所有试题均实行双评制度,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评判,减少主观误差。

在招生录取环节,我省根据“新高考”改革需求,对高考报名、选课、考场编排、网上评卷、填报志愿、录取投档进行了全过程的流程再造提升。尤其针对取消文理科改为“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开发了志愿填报辅助系统,为考生提供计划查询和生成志愿预填表功能,可使用院校名称、专业名称、选科要求等条件定向筛选志愿,大大减轻了志愿选择和筛选的困难,提高了填报效率和准确性。在志愿填报前和结束前,系统还自动向考生发送短信提醒,保证考生能够及时填报。今年填报志愿未出现遗忘和误填情况,普通类常规批首次志愿计划完成率达99.99%,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广泛认可。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