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省市签约共建聊城大学 “民意至上”燃亮教育“创新之火” 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龙头之战”的滨州实践 山东开放大学揭牌成立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山东基础教育“十三五”收官交出“民生答卷”

“民意至上”燃亮教育“创新之火”

□ 本报记者 张桂玲

率先启动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率先出台新建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六同步”要求,率先建立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监管体系,率先实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率先在全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12月22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攻坚新闻通气会上,一份成绩单上就出现了6个“全国率先”,以及完成控辍保学、消除大班额、整治配套园3个“动态清零”, 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十三五”收官之际,山东基础教育何以如此亮点纷呈、引人瞩目?

“民意至上!”前不久,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发言中的一个关键词,道出了全省基础教育创新活力迸发的“动力之源”。

机制创新释放“强劲动能”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出台,填补了省内法律空白。

“有了小区配套园,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的幼儿园了。这在3年前,真是连想也不敢想!”

潍坊市家住祥泰世家小区的居民李先生开心地告诉记者,原来愁的是民办园一个月学费近3000元,负担太重,而今家门口这家民办园每个月才800元,仅比离家稍远点的公办园学费贵了200多元,解决了他和小区居民们孩子“入园难入园贵”的大难题。

在潍坊,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山东省政府于2018年出台的学前教育“新政”:新建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落实“六同步”要求——与居住区同步规划设计、同步供应土地、同步达到建设条件、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优先举办为公办园。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山东颁布了《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3部教育法规,地方教育立法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其中,《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围绕规划建设、设立管理、工作人员、保育教育、保障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填补了省内法律空白。

“我省需要整治的幼儿园2121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目前,已整治完成2106所,整治完成率为99.25%。我省整治数量全国最多,整治进度居全国前列。”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春英告诉记者,有了《条例》作为依据,可谓“纲举目张”。比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聚焦配套园规划、建设、移交、使用不到位“四类问题”分类治理,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10种治理模式,并按照“一事一议”“一园一案”的要求,精准施策,逐一进行整改。如日照市探索出了“政策引领、规划到位、建新补旧、即建即收”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新模式,目前整治已全部完成。

平阴县立足农村幼儿园规模小、条件弱、效益差等现况,在创新建园机制和模式上做足了文章,重点采取发展中心园和改建附设园“两步走”战略,以及充分利用空闲校舍统一改建为附设幼儿园的方式,全县“公办园幼儿占比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6%、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率200%”,让农村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幼儿园。

“通过灵活创新的机制改革,实现学前教育人才保障是关键。” 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科长孔玲介绍,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济南市济阳区聚焦幼儿教师“缺编少人、杂牌军比重大”等问题,从创新教师招聘机制入手,通过争取新建幼儿园机构编制登记“随增随补”的政策,实施“镇村一体化”改革,以及将幼儿教师招聘作为独立序列“单列计划”等多种措施,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的专业化幼儿教师队伍。

在宁阳县,目前已开启了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新阶段。“自然、挑战、开放、创意”的游戏场地,充实丰富、低结构化、多层次性的游戏材料,以及游戏的环境取材本土化、内容多样化、玩法创新化,已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游戏”。

育人创新催生“绿色生态”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课程、在教学。

成立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制定《生涯规划指导实施方案》;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生涯规划教室。

通过专业测量和大数据,引导学生科学自我定位与决策;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职业规划、行业职业体验。

每年30多场生涯讲堂,上百场高招政策宣讲活动。每个年级近200个体验基地,助力学生完美实现知识与专业、与职业的结合……

这是山东省实验中学以“人人知自我、人人会选课、人人懂报考、人人有规划”为育人目标的“生涯规划课”,也是山东在“十三五”期间聚焦“课程育人”,不断探索创新的一个缩影。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课程、在教学。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过程?2016年,山东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将德育融于传统德育课程、各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动网络,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

2017年秋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率先在全省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3个学段全面开设。课程注重突出齐鲁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弘扬传统美德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

如何有效防止幼儿园“抢跑”?2018年,山东制定了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规范,开创了又一个“全国率先”。同时,公布幼儿园49条负面清单,加强小学化治理。

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山东就率先出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建立起了“学校有课程、处处有阵地、实施有标准、评价有效用、社会有合力”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

如何凝聚合力,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早在2009年,山东即面向所有中小学校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实现了校、级、班三级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全覆盖。

5年来,正是在制度创新和课程的顶层设计、科研引领、强化底线、优化实施等方面综合施策,山东各地形成了百花齐放、活力迸发的育人新生态:郓城县侯咽集镇中心学校的“田园课程”,济南西城实验中学的“自然科学基地”,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的 “志”文化课程,威海市第一中学的“多元育人”体系,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的“项目化学习”……一场场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正悄然进入深水区。

服务创新提增“民生温度”

为老百姓提供“专业化、高品质、有温度”的服务。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造成极大困难,时间短、任务重、不确定因素多等,给中小学生毕业认定和证书发放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科长王澄清告诉记者,以普通高中毕业证书为例,今年2020届毕业生是山东实行“新高考”改革试点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前一年的毕业生不一样,实行的是合格考和等级考,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成绩不再分A、B、C、D,而是分为“合格”“不合格”,学业成绩也不再以“合格证”的形式在证书上单独体现。

据此,基教处对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样式做了调整,毕业证书充分考虑继承性,兼顾美观、防伪等设计,依托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首次实现电子毕业证书与纸质证书同步发放。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隐私信息,纸

质证书是学生电子详细信息查询的唯一入口,可以通过学籍管理平台在线查询认证,基本毕业信息也可通过专门的网站向社会开放查询。”据王澄清介绍,2020年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全部发放此类电子信息与传统纸质证书结合的证书,共计51.2万份,占学生总数的95%。潍坊市寒亭区为2626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发放了此类义务教育证书。

为老百姓提供“专业化、高品质、有温度”的服务,一直是山东教育系统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围绕基础教育开展的服务创新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例如,着眼于简化报名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网上办、掌上办,已经在全省大面积铺开。其中,日照市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入学只需孩子一个身份证号的“零证照”报名,潍坊等市已经实现报名、审核和录取“全程网办”、家长“零跑腿”等。

“‘十三五’以来,民意导向激发的创新动能,为全省教育带来了强劲活力。”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邵学伦表示,在“十四五”即将开局之际,将继续聚焦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探索新举措、新路径,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基教力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