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省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相携十年筑梦圆 担负起科教强省的伟大使命 省教育厅要求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开学 “希望小屋”暖童心 用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指挥棒”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相携十年筑梦圆

——山东开展教育援青工作十年综述

□ 记者 魏学成 胡怀旭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快青海等涉藏工作重点省发展作出重大安排部署,并决定由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新时代山东援青的大幕由此拉开。

十年来,山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认真贯彻落实鲁青两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助力受援地教育发展作为对口援青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充分发挥齐鲁教育优势,积极创新体制方法,努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支援帮扶格局,教育援青工作成果丰硕,海北州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孩子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山东教育为促进青海民生改善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援。

一项新时代重大政治任务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腹地,而其入海口则选择了山东。可以说,山东与青海有着独特的情感。选派优秀教师赴青海支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教育援青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边疆地区教育水平、构建鲁青教育共同体的现实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去年8月,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带队赴青海开展教育援青工作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

要想完成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援青干部人才队伍是关键。山东省第四批援青干部管理组领队,海北州委常委、副州长赵庆平向记者介绍,山东援青坚持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以“建设一流队伍,创建一流业绩”为目标,持续选派优秀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来到海北,选派规模在援青六省市中是最多的。

青海经济基础差,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赵凤文告诉记者,为提升当地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我省先后实施了海北州幼儿园、门源县实验幼儿园、西海民族寄宿学校食堂、海北三中运动场、海北三中宿舍楼配套、海北州职校教学楼改造与实训楼新建、海北二中和三中风雨操场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及配套设备购置项目。援建资金累计投入教育领域达1.7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4个,使受援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夯实了受援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在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山东与青海积极开展师资交流互动,助推海北教育发展。自2013年山东首次选派6名教师到海北支教至今,共选派8批217人,并组织867名海北教师到山东接受培训。为切实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以来,山东还派出250余名齐鲁名师、教育专家到海北州开展智力帮扶工作,通过送教下乡、合作教研、专题培训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累计举办讲座近1000场次,开展课堂交流活动300余节次,合作完成教科研课题10余项。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恰逢援青工作十周年。这一年,按照激发内生动力和促进海北教育长足发展的需求,我们创新开展职业教育组团式帮扶,将援青教师的选派更多向学校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倾斜,成立‘流动教研室’,创办教育论坛,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山东省教育厅援青干部、海北州教育局副局长王桂龙介绍,2020年,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还协调民航包机,将 163 名“内地班”学生接回山东,全力助推海北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助力复工复产复学。

为了那条沉甸甸的哈达

沂水县夏蔚一中教师李玉君在海晏县祁连山中学支教。在他眼里,和济南比,西宁的蓝天是高远的;和临沂比,海北的绿地是辽阔的;和沂水比,海晏的氧气稀薄得可怜。但是他说:“选择了援青,就抛下了家乡富足的氧气;接过了哈达,就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

援青队伍中,有的队员家中有老人卧病在床,虽然家中非常需要,但面对组织的挑选,硬是含泪与家人告别,奔赴雪域高原;有的队员有亲人去世,因路途遥远,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有的援青干部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有的支教教师撇下自己的孩子,站在了高原的三尺讲台上。虽然面临高寒缺氧的不适、夜深人静的寂寞、思念远亲的苦楚,但是使命的光荣、组织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催促着山东教育援青这个光荣的群体为涉藏地区群众脱贫而更加努力工作。

十年来,山东援青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以全局胸怀、担当情怀热情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对口支援、服务国家整体战略,自觉与当地农牧区的百姓、孩子融为一体,创新工作方式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力以赴完成支教任务,展现出山东教师的良好形象,他们用行动见证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

祁连县民族中学坐落于美丽的卓尔山下,是全县唯一的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000名左右,由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以及汉族等10个民族的学生组成。山东省北镇中学援青干部、祁连县民族中学副校长贾新生初到这里,为更好地了解高原孩子的学习状况,主动申请担任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

爱在左,责任在右。贾新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用信心去激励学生,用诚心去对待学生。在感冒头痛时,他依然饱含激情,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睡眠严重不足时,依然精神抖擞地准时出现在讲台上……他知道,唯有像严父关爱孩子般的付出,才能对得起课堂上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才能对得起办公桌上不时出现的小礼物,比如一个苹果、两块糖果、几颗红枣,才能对得起耳边时常响起的那一声声“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才能对得起“山东援青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在祁连山中学支教的教师吕敏的爱人是一名驻青部队军人。作为军属,她从前到部队探亲时曾经数次路过学校门口;如今,她也有幸加入援青队伍。入青之前,她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低估了海拔3200米、处在断氧层的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她几乎每天都在头晕脑涨、胸闷气短中挣扎。刚开始,她每天只能慢慢走路,不敢跑动,身边自备瓶装氧气吸氧,服用各种药物来缓解头晕、恶心、失眠,尽可能多喝水来缓解高海拔和干燥的空气带来的流鼻血等症状。“我被领导的关怀、呵护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家长送来的一条条洁白哈达更让我坚定了献身大美青海的决心,外部环境的恶劣只会让我们援青人的意志更加坚强!”吕敏说。

从海拔33米的莘县,到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穿越千里,一路上都是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来自莘县的刚察县民族中学教师田春清告诉记者,自己带的九年级(4)班全是藏族学生。“很多孩子的家都在牧区,最远的距离学校有200多里。他们放学后从县城坐车到乡镇,再步行回家。很多孩子中午放学,晚上八九点还到不了家。有的学生冬天在上学路上能遇到狼,所以他们只能结伴同行,大声唱歌,把狼赶跑。”说到这里,田春清的泪水顿时涌出眼眶。

在高原地区,最危险的就是感冒。6月的一天,田春清感冒了,同时感觉有些头晕,晚上在援青食堂吃饭时向同行的援青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医生给田春清检查后发现,她的血氧量只有83,而正常的指标应该是95以上。医生建议田春清立即吸氧。当晚,症状有些缓解。第二天一早,田春清就和往常一样走进了教室。但就在上第一节课时,田春清突然感觉眼前一黑,晕倒在教室里。

索南措是田春清放心不下的学生之一。索南措家里条件不太好,寒假里上网课时,家里没信号,老师发的通知也收不到。索南措需要跑到舅舅家上网课。每次,索南措都会给田春清留言:“老师,我要回家了。这几天没信号,有什么事,请您给我留言。”田春清想资助她,索南措却一口回绝:“老师,国家有资助政策。上学花不了多少钱,我不需要您的资助。”在一次聊天时,田春清问她:“你将来想考到哪个大学?”索南措眼神坚定,看着田春清说:“老师,我要考到你们山东的大学去!”说到这里,田春清的眼角再一次湿润了。

鲁青教育之花在高原绽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威海市教育局援青干部、门源县教育局副局长程斌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在外工作多年始终不忘家乡教育发展。他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亲人的挂念,于2019年7月25日以游子的身份回到故乡,开始为期3年的援青工作。入青以来,他始终怀着满腔激情和对教育的崇高情怀为门源教育努力工作。经过深入调研,他积极探索和推动以“一个基础、四项工程”为目标的援教工作模式。根据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威海市2019年、2020年共向门源县选派了25名教育干部和教师,分别担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学校管理层干部、学科骨干教师。“家乡是我求学的土壤,萦绕心间的思乡之情从未消减过。乌鸦懂得反哺,羔羊尚知跪乳,我将用对家乡的依恋和对教育的情怀丰盈生命,扎扎实实工作,用实际行动抒发远方游子对青藏高原的拳拳深情。”程斌动情地说。

同样来自威海的教研员成秀在深入一线调研掌握了一手资料后,从区域教育的整体健康有序发展出发,立足县域教育问题,构建起“教研机制、教师发展、学科团队、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习素养、质量评价”的七维度教研发展目标,并据此起草了《门源县教研工作三年计划》《门源县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门源县中小学建设“书香校园”、实施师生“大阅读”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在此基础上,根据门源县教师队伍发展及教研实际状况,她带领团队制定《门源县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门源县中小学幼儿园优质课评选管理办法》等,助力教研工作的精耕细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循序渐进、校本教研的扎实推进。短短一年时间,她先后执教示范课10余节,专题讲座4次,深入一线学校、教研组指导单元集体备课10余次。由于在教研领域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专业引领,她受到了门源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成为门源教师业务成长的“坐标”。

像成秀这样的优秀援青教师还有很多,自援青工作开展以来,山东省先后选派8批217名援青教师,有力推动了海北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山东教育援青探索开展“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的帮扶新模式,积极牵线搭桥,引进齐鲁名师、全国优秀讲师、特级教师,开展“山东博士团海北行”活动,为海北师生送教讲学,为海北教育建言献策,真正展现了“进了海北门,就做海北事”的情怀。紧盯海北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按照“专业一对一、学校多对一”的模式,推动开展对海北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帮扶,为海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还积极尝试多种智力帮扶活动,先后组织开展“教育博士团海北行”“山东电教专家海北行”“山东教研专家海北行”“教育评估专家海北行”等4次专家上高原活动,为海北教育发展出谋划策。

不止于提升海北师资水平,山东还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农牧区孩子。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特别是内地民族班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推出具体实践措施,“海北山东班”在我省多地开花结果。威海、临沂、聊城、滨州4市高级中学开设“海北高中班”,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把海北州优秀学生送到山东接受良好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自2013年威海市首次开设海北高中班以来,山东援青4市累计接收1040名高中生,已毕业561人。这些学生参加当年高考,87%的超过了重点线,97%的超过了本科线,100%的考入大学。其中,2019年在威海一中就读的马丁考入了清华大学。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协调山东省教育厅,将“名师智慧课堂”九大学科63个专题资源,免费向海北学生开放,开通“空中课堂”,开展线上远程教学,较好地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筹资近900万元,开展远程智慧援教工程,利用两地学校的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帮扶的结合、前方后方力量的整合,实现了由“小组团”到“大组团”的转变。这一年,山东首次将定向海北的本科计划录取批次调整至提前批,面向青海新增本科计划100个,定向海北新增师范类本科计划10个,大大提高了农牧区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入青以来,最大的感触就是群众对党的拥护之情。从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山东的海北高中班、选派支教教师,到双方学校、师生日益频繁的交流交往,党为涉藏地区群众做的点点滴滴,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我们的援青教师到贫困群众家中走访慰问时,当我们的教师放弃周末休息加班辅导、带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当他们完成支教任务后依依不舍地返回时,总能听到一句温馨的‘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王桂龙欣喜地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