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石墩上的小枣树 灯火阑珊 初心如雪 松与石 诗语情怀 青春在感恩中闪光 本报编发作品入选《小说选刊》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如歌散板】

青春在感恩中闪光

□ 唐守贵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粮票”。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恩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人大代表李振华。

1989年夏天,我考入沂源县实验中学,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父亲就被查出患了胃癌,而且是晚期。记得是在父亲去世前半年的一天午饭后,我一个人躲在操场的角落里,静静地发呆。这时,老校长李振华来到我面前。他一下子就喊出了我的名字,还问我:“你爸爸身体怎么样了?”我当时心里一惊:李校长是怎么知道我的?从那时起,李校长一有时间就带着水果、点心,去看望我父亲,还忙碌着为父亲淘换治病的稀缺药品。他周边的朋友淘换不到了,就联系老家南京的,直到我父亲去世,还有药品从远方寄来。

1953年,风华正茂的李校长尚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他同十几位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多年后,唯有李校长留了下来。这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多次放弃转行、提拔、回南京的机会,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沂蒙山区。他先后8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连续5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成为全省道德高地上的一座丰碑。

1990年秋天,父亲带着无限的牵挂和不舍走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撑起这个家,我和母亲商量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一天,我从地里干活回家,远远看见大门外放着一辆破旧的“大金鹿”自行车。十几里的山路,近60岁的老人居然亲自来到这个小山村!我鼻子一酸,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了出来。我来到屋里的时候,李校长和我母亲已经聊了很长时间。我只记得李校长说:“他婶子,你放心。从今天开始,你儿子就是我儿子,上学的一切费用算我的!”

在李校长的帮助下,我重返校园。接下来的3年里,我与李校长同吃同住,时刻感受到李校长的谆谆教导。我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当一名像李校长那样的好老师。1992年秋天,我考入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开学前,李校长拉着我的手一再嘱咐:“一定好好学习,凡事先学做人,将来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1995年夏天,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铝第三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以李校长为榜样,尽我所能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以实际行动回报李校长的恩情。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多元,除了吃饭和日常开支,也剩不下多少。但是,我一直坚持每月挤出一点,帮助班里有困难的孩子。1998年,班上一个孩子的父亲遭遇交通事故,生活困难。我让他跟我同吃同住,并拿出一部分钱补贴他的家用,直到他的爸爸痊愈出院。25年来,我直接资助的孩子有60 多个,其中帮助11个孩子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资助7个孩子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帮助资金近20万元。看到一个个孩子在我的帮助下茁壮成长,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成家立业,我感到无比高兴。

从李校长资助我到现在,已整整32个年头了。30多年来,李校长的事迹时刻鞭策、激励着我。自1999年开始,我坚持义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7000毫升。2018年,我通过了淄博市红十字会的血液检测,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想:只要有需要、配型成功,我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我还参加了“火种能量”行动和淄博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数十次到沂源县的东里、埠村等偏远乡镇的学校,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过冬的煤炭、棉衣、手套、新书包。2015年以来,我多次到大张庄镇的曹家庄小学、大张庄中心小学等学校,为孩子们送去课桌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累计资金10万余元,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以李校长为榜样,积极加入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行列。不久的将来,爱的种子一定会在淄博教育系统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