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深情吟诵中华文化之美 从《约定》看丁捷散文的美学气质 春的小调   在所有的沉思与仰望中闪耀 好书不厌百回读 教师书架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书话聊斋】

好书不厌百回读

□ 李凤玲 博华

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图像海量呈现的时代,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并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读书之重要,历代先贤多有论述。我国著名的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好读书、读好书”来实现“明德”“亲民”和“至善”的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家庭幸福、自我认可的优秀人才。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在一味突出和强调教育与求职的联系,这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的精神高度。很多人心中有这种认识:读书学习、接受教育就是为将来求得一份稳定舒适的工作。于是,那些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就被束之高阁,而被看似无用、实则至用的书籍却是关乎心灵成长与人格塑造的。因此,读一点“无用”之书,来营养和丰富心灵世界实在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交一个真心朋友。开卷有益,促人深思。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毕竟有限,读什么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教书育人,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是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历史脉络向青年学生推荐一系列国学经典,包括《论语》《老子》《庄子》等。这些国学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基本特点的一个大的历史演进和变化格局,这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孕育出辉煌灿烂、异彩纷呈的文学成就,形成了气韵生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因此,向青年学生推荐《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文化经典,对涵养他们的文明气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学生的读书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学类书籍,还应多读一些历史和哲学著作等,这有助于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去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听到历史的回声,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民族的现在,并理性地面向未来。

好读书,也要会读书。有的人一辈子读了许多书,勤勤恳恳,但是获益不多,进步不大,甚至显示不出丝毫的书卷气和文人独有的精神气息。原因何在?最大的可能性是欠缺读书的方法。那么,怎样读书才能真正让自己受益终身呢?我认为好读书、读好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读书非有视书如命的癖好不行,只有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读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天不读书就会出现寝食难安、自惭形秽的精神状态,这才找到了读书的真正感觉。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读什么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唯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去赶时髦。第三,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逐渐培养对好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对培养一个人高雅的修养,自觉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是大有益处的。第四,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好书的滋养。要有计划地读,系统地读,带着问题读,有比较地读,有效率地读。读书是需要时间的,不要被各种冗杂的事务性工作纠缠,而忽略了自己对阅读生活的坚持。第五,要读懂、读透经典著作。苏轼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经典之书,是经过岁月风雨历练的,其精神意义一般来说是不用去怀疑的。只要读,就会有收获。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其意义就在于此。第六,读书与实践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因此,从书中得来的有价值内容要放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阅读,改善和提升人生的积极意义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良好的阅读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生的每个阶段。因此,要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拓展人生的宽度和深度。让我们的孩子在最应该读书的年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读书的习惯养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正因为如此,阅读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只要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我们的心灵世界不但可以获得不竭的精神财富,还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命舞台让我们去参悟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从而更好地将我们的生命触角深深融汇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