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书中自有解忧药 庆祝建党百年(三首) 中国十大名楼之蓬莱阁 才有桃花便不同 神圣的旗帜 红红的石榴 背影 “爸爸,我睡不着”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杏坛随笔】

书中自有解忧药

□ 逄金一

新闻业曾经是个极容易浮躁的行业,起码20年前是这样的。请吃请喝、请唱请舞、送礼塞钱、好话伺候……1996年以前的我,刚来到新闻单位不久,大致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直到父亲去世。

父亲是1996年患癌症辞别人世的,56岁。查出时已是晚期,给全家留下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是76岁,我也许就不会多么悲伤。然而,那只是不到一个甲子的岁数,让我有刻骨铭心的永远的痛!“如丧考妣”,这个词不知是谁发明的,我是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准确、深刻与残酷。

我开始捧起了久违的书。只有书能暂时平息内心的波澜。父亲的去世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以前所过生活的肤浅与无聊。生命如此脆弱,人怎么能那样轻飘飘地活着呢?从众多的酒场中,我退了出来。也许是因为退得太决绝,伤了一些朋友的心,抹了领导的面子,有一段时间,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我顾不了那么多,也没有心情去解释,去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只是埋下头,深深地埋下头,去读书。

我买了《二十五史》,12大本,装了整整一个大纸箱子。一本本地读,有感想便记下来,看完一本便整理读书笔记,连缀成文。这些文章或短或长,或整或零,以反思性的随笔为主。约半年多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洋洋洒洒6000余万字的文化群著。《〈史记〉之瑕》《精神的大撒把时代》《遗失在历史深处的原因》《历史常让浪漫主义者失望》《东汉气象》……自1996年11月11日起,约一周一篇,在《济南日报》陆续发表,后来又在《西部商报》开了专栏,个别作品在《读书》《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也发表了出来。

深陷书海之中,索性放开手脚往溯古典。《孟子》《荀子》《韩非子》《商君书》《盐铁论》《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孔子家语》《战国策》《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吴越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公孙龙子》《资治通鉴》……

这便是“重读古典”栏目。它后来获得了一系列的奖,包括“山东省新闻报纸名专栏奖”“中国报纸副刊好专栏年赛一等奖”等。

可以说,这是那几年精神世界的一大享受。那种快乐是陷身大海的快乐,快乐中带点危险。那种享受,按柏拉图的观点,是心灵深处的、智慧的、至上的享受。将古典著作与现代新闻写作结合起来,用当今的目光去抚摸古典。在牛仔裤与峨冠博带、崔健与韶乐、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民主与皇帝、自由恋爱与妻妾成群等的纠缠之中,叹息、陶醉、呼喊、挣扎,沉浮又沉浮,锤炼又锤炼。

至今,我非常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那些书籍!它们给了我又一次比较纯粹的叩谒经典的机会,并促使我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夕惕若厉”,不断长进。用我所在的行业语言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是相对的、单向度的、无声的采访,是无须预约的采访,是心灵与智慧的采访。

更重要的,那段持续两年多的自我救赎式读书生活,把我从父亲去世的悲痛中解救了出来,使我成功地渡过了那一个心灵的难关,并且自此站到了精神的一个高地。

我那皮质小公文包,鼓了又瘪,瘪了又鼓。当它最后瘪下去时,我的《沙里的思想》《双倍的生活》两本书也分别出版了。

(作者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市作协副主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