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与道法、地方课程整合实施的探索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图片新闻 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 重视识字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理论阵地】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与道法、地方课程整合实施的探索

□ 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邢成建

课程整合是解决现行学科教学内容重复,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因自身的自主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开放性,能够在课程整合乃至学校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有哪些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让六大核心素养形成合力。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实践学习等活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突出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成为学科整合实施的着力点。据统计,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中内容的重复率高达40%,学科中许多实践类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也未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自我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学校生活”4个维度相契合,能够整合实施、实现共赢。综合实践活动还能够发挥其在课程实施上的优势,解决课程整合研究领域存在的“重内容整合、轻实施研究”等问题,助力整合课程的实施。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整合不是将上述学科的全部内容进行整合,只是针对其中重复的、相关的、需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整合的部分,其他内容仍以原课程进行授课。

课程整合开发“三步走”

第一步,以理论学习为引领,梳理课程内容与单元目标。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将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市教研中心指导下组织骨干教师解读核心素养,夯实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梳理相关课程资源,初定整合教材的主体框架,采用双向对接的方式整合课程目标,将重叠的目标予以精简、分散的目标相互整合。基本思路是:在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主体,兼顾原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上涵盖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但在知识获得途径上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第二步,以“用、调 、增”为思路设计活动主题。“用”就是原课程的主题不变,开发具体内容,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调”就是适当调整原课程主题,使之涵盖原有教学目标和内容并适当拓展;“增”就是结合生活和地区特点,增开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第三步,以“课程纲要——活动设计——方法植入”为思路,编写《实践手册》。一是以课程纲要为指导。课程纲要是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在教材编写前学习整合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编写校本化的课程纲要,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二是编写双版《实践手册》。为方便课程实施,《实践手册》分为教师、学生两个版本:学生版以主题活动流程呈现,融活动引导和方法指导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版面向教师,主要是针对目标、方法提供解读和建议。三是强化实践方法的指导。在主题活动设计中,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方法技能指导上的优势,中高学段共设“学会提问题”等13项指导方法。遵循从“提供工具、降低难度”到“ 精准训练、方法指导”、再到“运用方法、自主实践”的递进原则,呈梯次、有重点地融入主题活动。

整合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时整合。课程整合后,增加了整合学科的机动课时,机动性更强,方便集中使用。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不同特点,使用以下弹性课时安排。一是设计制作:直接使用整合学科或综合实践学科两节连排,不需调课。二是考查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校内):常态授课“综合实践2课时连排+整合学科机动”。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校园服务小队等活动可以在校内进行,一般使用课表中两节连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方法指导、总结展示课可以使用整合学科的机动课时,不用调课。三是考查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校外):“1(课时)+1(半日)+1(课时)”机动调课。校外活动对时间的要求较多,一般由教导处安排调课。在此基础上,活动前增设1节开题课,进行活动指导;活动日后开设1节成果展示课。

师资整合。一是吸收骨干教师,充实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在课程整合实施中,尽可能地将整合学科的骨干教师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并发挥这些教师的专业优势,计入工作量。二是团队分工合作,抓实“三师”“两案”。“三师”即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整合教师。其中,整合教师不参与授课,只在教材编写、备课和部分校外实践中起辅助监督作用,关注本学科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能否有效落实。“两案”即采用“共案+优案”的备课制度。“两案”与“三师”相结合,更好地利用师资优化教学。三是推送授课单,明确教师的授课要求。学校每学期初都向品德与社会和地方课程的教师推送授课单,明确哪些章节需要上,哪些章节的授课任务由综合实践课程来完成。在相关章节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如果需要学生进行校外实践,这些教师还将适时承担配合综合实践教师管理学生的任务,解决校外实践学生人数多、一名教师管理不到位的难题。

活动实施。一是“年级订餐+班级点餐”。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确定两个活动单元,再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单元选择两个以上的活动主题,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餐”,生成新主题。二是“班级授课+教师走班”。实践探究类主题需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专业性比较强的劳技制作类主题则采用走班制或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授课。

课程评价:持续的“两级”多元评价。一是课程开发的自我诊断评价。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建立在学校课程整体评价之下,首先要参照学校已有的课程评价,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成果、学生评价4个维度进行前置性的自我量化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调整研究方法,确保在学校课程评价中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力争达到优秀课程标准。二是课程实施的多元量化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强,需要通过细化学生和教师评价工具,让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有评价、有反馈。

学生评价方面,以“两表一册一袋”为评价工具,关注过程,实施多元评价。“两表”即《主题同步评价表》和《“成长的阶梯”期末总评价表》,“一册一袋”即《综合实践成长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袋,突显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评价方面,“三师”依据分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依据学校既有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考核标准,从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成效3个方面进行考评,既要开展好实践活动,又要形成优秀案例,做好经验总结与反思。整合教师根据在辅助教材编写和辅助课外实践中承担的份额和工作效果,可由本人申报,经团队评议进行量化评价。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整合实施的探索”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与STEAM教育理念相契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纳入资源整合范围,使学生在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的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