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让德育成为唤醒生命成长的澎湃力量 潍坊锦海小学 “五字”德育活动凸显育人实效 图片新闻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 特色家校共育模式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潍坊锦海小学 “五字”德育活动凸显育人实效

□ 黄蕾 丁秀伟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一至二年级学生以“图说党史”的形式,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图片剪贴手抄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三至四年级学生以“讲红色故事”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精心演绎故事,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五至六年级学生以“感受身边的变化与富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是潍坊锦海小学“爱、律、信、勤、净”“五字”德育活动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该校把“五字”德育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通过建立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体系与内容序列,培养具有“自立、自律、自强、自信、自豪”精神气质的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

在学生心中扎根

在锦海小学,每名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几个国学经典名句,因为国学已融入其学习生活。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每天早、中、晚各诵读10分钟。该校把国学经典正式纳入“五字”德育活动课程,一至六年级学生都要学,每周一课时。同时,精心规划各年龄段的读物,让学生在适合的年龄学到更多国学知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的根,更好地传承国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该校德育工作负责人说。学校积极推动国学教育的普及工作,涌现出许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班级、社团。

“新孝礼”日渐成为学校“五字”德育活动的特色,礼仪教育微课受到普遍欢迎。微课每两周开展一次,每周安排一个年级,各班轮流进礼仪馆学习礼学知识,体验礼仪课程。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开展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学期末,学校进行礼仪课程的情境式测评,提升学生的素养。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该校从“个人到家庭、家庭到社会、社会到国家、国家到天下”4个维度构建校本课程,在课程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印在全体师生心中,呈现在他们的言行中。

高年级段的“行为教育”、中年级段的“美善相谐”、低年级段的“道德三字歌”……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不同年级各有特色的活动载体里显得生机勃勃。

让德育活动涵盖学生成长的每个角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追求。“学生要有知识,更要有灵魂。”在锦海小学,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的实实在在的“五字”德育活动。

“校园丰收节”在该校已经举办4届,每年10月召开,每届一个主题,学生全员参与,从班级、级部、学校3个层面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该校组建评委会,通过现场观看、问辩等形式评定展示成果,并按成果获奖等级进行表彰、奖励。“校园丰收节”活动中还开展了节徽、口号、吉祥物设计、故事会、朗诵比赛等活动,涌现出一批批“明星学生”。在此基础上,从“我与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我与潍坊、我与中国”6个单元构建“未来的劳动者”校本课程。

“学校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多种体育项目比赛,隔年举办锦海艺术节、科技节……这些平台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六年级少先队一中队队长高兴地说。从2016年起,学校每年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项目评选活动,还安排了专项经费,对优秀项目予以奖励,内容指向体育、美育、科技等几大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体育、美育中,该校形成了“一班一品一特色”的培育模式。每班从学校提供的“体育、美育菜单”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班级特色项目进行训练,在一年一度的体育和美育节上展示成果。同时,在辖区内构建了20多个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到第二课堂学习探索提供方便。

让自主管理锤炼

学生的综合能力

“追求校园文化之美、师生发展之美,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学校,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该校校长说,“在此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发展学生之美,着力培养学生的耐力、眼力和活力。”

自主管理是“五字”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由少先队大队委组织“经典阅读月”系列活动;学生会自行编制《养成教育口诀》;与教师一起参与命名学校的主体建筑、校园景观;校园内各个角落布满学生的原创作品,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亲历“家校沟通日”“亲子共学日”“周末亲子阅读”等活动,传播优秀家庭故事,实现家校共育的同频共振。

在“五字”德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采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方式,从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等方面,对其关键事件进行自主记录与评价,形成电子档案,定期反馈展示,主动勾勒成长“图谱”,实现自我发现与超越。同时,学校通过“我是锦海升旗手”“锦海小达人”“十大卓越、百位榜样”评选等不断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成为他人榜样。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