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 特色家校共育模式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老师,您今天讲的案例简直就是我儿子的事啊!我已经发愁很久了,现在终于知道该怎么办了。”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大北湖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南湖镇中心小学举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反应热烈,有的聚在一起讨论自家孩子,有的握着教师的手激动地说个不停,还有的向工作人员索要ppt。这样的“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活动,是该校“1510”家校共育实验的特色项目之一,今年已开展9场,到会听课的家长有1000多人次。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正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南湖镇中心小学默默蓄力、锐意创新,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探索构建了“1510”家校共育模式,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东港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品牌”“日照市优秀家长学校”先后花落该校。“1510”家校共育模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日照市首届社会创新种子”。
找准新家庭教育的“三点”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找准定位是首要任务。该校联合区妇联、区团委、区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构建出了“1510”家校共育模式。该模式确定了家校共育工作的“支点”,即1个“定位”——唤醒家长比唤醒孩子更重要;确定了5个“落点”,即“家庭教育的五大改变”——改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改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改变社会的教育理念;对准了家庭教育的10个“接点”,即“十大行动”——营造书香家庭、聆听专家声音、研发家长课程、构筑家长课堂、拓展活动载体、培养家长教师、激活家校磁场、提高育子艺术、教育素养评价、提升家校指导力。在“1510”模式的推动下,家校共育在学校落地生根,“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六大工程:聚力家校共育的“重点”
学校成立了瑞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该中心目前拥有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名、家庭教育兼职研究员5名、兼职家庭教育讲师75名,下设南湖瑞尔教育巾帼志愿服务队、妇女联合会和艺术团。学校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新父母学校”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微课程,宣传最新的家教理念,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新媒体服务平台。
家长和学校缔结同盟,实施“24189家委会驻校轮值”制度。“24189”是家校合作共赢的桥梁与纽带,“2418”即全校24个班级的家委会依次参加每学期18个周的驻校轮值工作,校园内各处室全部向驻校家长开放,“9”泛指参与学校的多项活动,如就实际问题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走进课堂听一节课,走进餐厅参加一次陪餐活动,参与学校安全保卫或卫生整理工作,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入学、家长入校”的双轨道机制,构建了家校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一举多得。
学校开展“新父母大讲堂进农家院”活动。联合村庄的力量,利用农民文化夜校,每年义务为各村和社区送课60余节,还开通了线上直播,将智慧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进1000多个农民家庭。为特殊儿童建立一人一本“家庭服务综合信息”台账,开展送教上门、贫困补助、出资扶助、转介治疗等常态化、专业化家庭支持服务,共帮助特殊困境儿童近60名。
如何激励家长好学上进,争做合格家长?学校确立了合格父母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家长经过“新父母大讲堂”的系统学习后,必须参加专门考试和现场答辩,考试内容覆盖心理学、家教理论与方法、实际问题解决等;学校按考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30%、日常考勤占10%的比例算出总成绩,家长达标后方能取得“家长合格证”。该项目获得了“东港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品牌”“日照市妇女工作(家庭教育)创新奖”,并在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家庭教育既要“走进来”,也要“走出去”。学校成立“妈妈去哪儿了”工作室,让教育“回家”,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咨询等培训活动和交流、阅读、修学等各种亲子活动,引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文化节”。这个“文化节”分“家园和”“家风正”“家教优”“家园美”4个篇章,旨在弘扬好家风、好家训,让家庭教育“走出去”。
学校积极研发家长课程。2020年,教师们编写的《学会陪伴学会爱——家长学堂(9—10岁》正式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以音视频录制的方式转化为线上课程,在网上平台与全国家长共享。目前,市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研究“家庭教育微课程开发”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