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财经大学 “四个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课程思政建设应力避形式化和功利化 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王尽美思政教育学院 “蓝色药库”开发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 强共情主线 鉴教学真章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高教视点】

课程思政建设应力避形式化和功利化

□ 孟宪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指示的重要举措。教育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状况导致一些学生缺失信仰,在关乎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缺乏立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终被利益陷阱吞噬。

在传统的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课程负责专业技能传授,逐渐形成了育人与授业分离的二元结构。由于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专业学习方面。如果专业课程不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丢失了重要的阵地。只有将知识传授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教育革命,是一以贯之的精神洗礼,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甚至作为政绩工程,以功利化的行政手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虽然离不开行政的推动,但这种推动应当避免功利化取向,需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凝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形成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短期的集中打造、运动式的突击都容易造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化,空洞的说教以及生硬地插入思政元素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育人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规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时间的培育,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师生的共同协作,不能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急功近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并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展示出来,对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至关重要。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探索与关怀。因此,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绝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出于教师自觉和能动的内在追求。课程思政的理想境界应当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体现为理论素养与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高度融合。教师需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和动人的情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性。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生动的实践性,任何思想意识的提升都必须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课程思政教学不能是教师的独角戏,必须注重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实践参与。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给予学生精神的引导,以育人情怀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点燃学生的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探索世界、克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青春活力、富有挑战性的思想也会感染教师的育人情怀,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课程思政需要组织体系的协同配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创设合适的环境,以充分激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建设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是根据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改革学科评估与专业认证等与高校绩效考核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留出空间;二是需要改善教师管理考核体系,探索能够体现育人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的能动性;三是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育人效果反馈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实践的主动性。

(作者系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