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井涵:让青春在黄河滩区学校闪光 用心呵护 静待花开 排座次有学问 由“拖拉机”和“桑塔纳”引发的思考 “云”里数学更精彩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师风采】

井涵:让青春在黄河滩区学校闪光

□ 胡怀旭 李士栋

井涵(右)在辅导学生。

今年27岁的井涵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地处偏僻、距城区30余公里的沿黄滩区——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任教。6年间,她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潜心育人,把汗水洒在三尺讲台上,让青春在黄河滩区学校闪光,为乡村学生照亮了前行的路。

井涵的家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有人可能会问:“她为什么要来郓城工作?”原来,大学毕业前,她所在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3个月的乡村支教活动,身为团支书的她带头报了名。支教当天,她们一行4人驱车300多公里,到达锡林郭勒市的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当时有10多名教师、100多名学生,教师平均年龄为50岁,还有几名是退休返聘的教师。就是那短短3个月的支教生活,让她意识到大学生大都向往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更不愿扎根农村教育,农村教育需要青年教师,农村学生同样需要优质教育。

大学毕业后,她在网上查到山东省郓城县发布的教师招聘信息,便毫不犹豫地从呼伦贝尔市奔赴而来。 2015年9月,她通过教师招聘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薛河口小学是省教育厅驻村第一书记援建的小学,地处鄄郓交界的沿黄滩区,交通不便,当时还没有直达学校的公交车。报到当天,她从郓城搭车到了大潭,又步行30分钟才来到学校。夜晚,她躺在床上,环顾着空荡荡的宿舍,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当她踏上讲台看到班内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听到学生们叫“老师好”、想到中心校领导为打开学校招生局面对19名青年教师寄予厚望的时候,一种责任感顿时涌上心头。从此,她的工作便和学生们的成长交织在一起,她在薛河口小学一干就是6年。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话一点儿不假。2016年春节,母亲为了照顾井涵,也为了让她安心工作,索性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也来到郓城。就这样,母亲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给她做饭,然后骑电动车送她到离家4公里的拼车集合点,下午再准时到这里接她回家。就这样,无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淋,母亲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井涵。

2017年秋季刚开学不久的一个早晨,母亲在送她去拼车集合点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在和机动车相撞的一刹那,母亲本能地护住井涵,使她仅受轻伤,自己却伤势严重。家人从内蒙古赶来,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女俩,都心疼地哭了,说等母女俩出院后立马一起回内蒙古。当时,内蒙古恰好出台了相应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优才回引计划”,回去能给安排工作。看到病床上憔悴的母亲,井涵非常愧疚,感觉是自己连累了母亲和整个家庭。她动摇了,当天晚上就写好了辞职信。第二天,她回学校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时,全班44名学生眼含泪水恋恋不舍地望着她说:“老师,你别走,我们舍不得离开你。如果你走了,我们都不想上学了。”多么朴实的学生啊!井涵的眼角顿时泛起泪花。

她意识到,通过和学生们的朝夕相处,她与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想到这些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把她当作最亲近的人,自己的离开必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创伤。又想到一起来的其他18名教师均因偏远不便相继离开了这里,偏远乡村的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关爱。“我不能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我的青春奉献给沿黄滩区的教育事业!”当井涵决定继续留下来时,大多数家人都很无奈,唯有母亲坚定地站在她身后给予支持。

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一名女学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也改嫁远走他乡,她和姐姐跟随姑姑一起生活。这名女学生非常敏感,有段时间不合群,总是独自坐着,不吵不闹,很安静。她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忧郁刺痛了井涵的心。为此,只要一有时间,井涵就会找她聊天谈心。时而轻快的语调,时而温和的话语,一点点滋润着这个缺少爱的孩子。课堂上,井涵也会特别关注她,让她发言,鼓励她。课后,井涵还会叫学生们带她一起玩,让她融入同学们的圈子。生活中,井涵也是尽可能地帮助她,鼓励她做个勇敢坚强的小女孩。现在,该生很阳光,心态很好。井涵说:“当我看到这名学生跟其他同学一起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笑时,我的心里暖暖的,被幸福、温馨填得严严实实。”

课堂上,她耐心指导。学生们的普通话不标准,她总是耐心纠正学生的发音。她还擅长通过游戏、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

她尤其关心特殊学生的成长。班上一名男生视力非常差,看书时眼睛几乎是贴在书上的,看黑板的时候眯着眼,斜视。井涵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又安排一名学习比较好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和他同桌,并号召大家多帮助他。井涵也会经常给他“开小灶”,利用课间教他读书、辅导他写作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进步很快。每次,他的妈妈见到井涵总会说:“真的非常感谢您!”对此,井涵总是微微一笑,同时不忘督促他的家长:“一定要重视他的眼睛,带他去大医院检查,不要耽误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神州大地的安宁,井涵积极响应上级“停课不停学,停学不停教”的号召,每天精心备课,加班加点上网课,在网上批改作业。复学后,当她准备全身心给学生补习功课时,却惊闻远在内蒙古的奶奶病危的噩耗。“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此刻很想立马回到内蒙古,陪在奶奶身边。可受疫情影响,加之路途遥远,来回需1个多月。假期一再延长,现在终于开学了,每节课的学习时间都很宝贵。一边是求知的学生,一边是病危的奶奶,我最终选择了坚守岗位。在奶奶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能守护在她身边,只能在每天放学以后给奶奶打个电话,以求得心理安慰。没想到,我的这一决定成为永远的别离,从此天人两隔。作为孙女,我愧对奶奶;可作为教师,我无愧于学生。”谈起这一往事,井涵哽咽着说。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每年都要执教数十节公开课,通过示范引领,整体提升全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乡村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她朴素大方、和蔼可亲、阳光开朗、勤奋工作,是领导与同事眼中的师表模范。6年来,她每天奔波在家与学校的路上,耕耘在心爱的讲台,乐此不疲。她的爱心、她的耐心、她的热心洒在学生们身上,洒在工作中。提起她,学生与家长们都会微笑着竖起大拇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黄河滩区的校园里,井涵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这句话,并以此鞭策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如今,郓城县的公交车已直达大潭村,离学校不到1公里;薛河口小学为教师建了周转宿舍,正在积极准备给学生们配备营养午餐。这些让井涵的干劲儿更足了。工作6年,她的年度考核都是优秀等次,先后获得“郓城县优秀教师”“菏泽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今年9月,她被教育部确定为2021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