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潍坊建立中小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我省积极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 图片新闻 深学笃行 守正出新 奏响教育发展强音 新闻资讯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控制总量 提高质量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建设作业资源共享平台

潍坊建立中小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

□ 通讯员 张同强

“升入初中后,我本以为会有很多作业,没想到作业总量和六年级相比差距不大,而且作业变得丰富多彩,有实践类的、活动类的,也有调查研究类的。相比之下,我非常喜欢现在的作业布置方式。”被问及“双减”政策实施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时,潍坊市潍城区新青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张博宇这样说。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潍坊市教育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建立作业管理长效机制,控总量、提质量,采取系列措施为学生作业“减负”。

“三个十条”规范作业管理

“实施‘双减’后,我们语文教师尽量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做紧扣教材、适当拓展的作业,尽量做到适量且有趣味、有质量。”潍坊市寒亭区实验小学教师姜亚文说。

潍坊市教育局围绕“减数量、提质量”的目标,研究出台了“三个十条”,即《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以目标化要求、条目化表述的形式提出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优秀作业的标准、作业评改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作业内容分段分层科学设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及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分别不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所有作业,有了更多时间去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还倡导作业布置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原则:布置思维型作业,布置实践型作业,布置创新型作业;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布置,死记硬背的作业不布置,繁难陈旧的作业不布置。此外,潍坊市还建立作业公开公示制度等,供社会和家长监督。

“提高双质”引领作业减负

“提高双质”即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教师设计素质。潍坊市教育局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整体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提高教师设计素质。其一,组织专题研讨。牵头召开全市骨干教师作业设计专题研讨会,深入研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详细策略方式,促使骨干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其二,提供学科范例。分学段、分学科设计了科学规范的单元作业范例,围绕新学期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3个年级,以单元作业设计为主,各县(市、区)择优报送,形成全市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库。其三,引进专业培训。邀请多位专家对全市骨干教师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项培训,以专家培训为教师提供科学的引领和指导。

“教师提高了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发挥了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高密市恒涛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李奕蒙说。

“五四三”提升作业减负实效

“五”即坚持“五育并举”,“四”就是关注课程、教材、学生、教师4个维度,“三”即课堂教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潍坊市教育局在持续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中,坚持以“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为着重点,积极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从精准分析课程标准入手,通过入校指导、专家培训、听课调研、优质课堂评选、“三说”活动等,积极引导教师们开展“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研究实践,促使教师真正将评价环节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以课堂评价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作业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潍坊市教育局注重在立德树人上做“加法”,在提升学生能力上做“加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市、县、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开设“作业超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常态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潍坊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学科教研范畴,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平台作用,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加强各学科作业研讨力度,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控制和科学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

在市、县、学校、教师“四位一体”作业资源共享方面,潍坊整合各校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建立作业资源库,利用教育云平台设置作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市优质作业资源共享。

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开设“作业超市”,布置“作业自助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分层作业,不同学生可选择完成不同内容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双减’工作关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将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更加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作业,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有效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负担,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杜全平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