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一招破解传统送教送研瓶颈 学生“双减”,教师需要“五增” 课后服务育特长 学校动态 智慧课程:给予学生们最好的礼物 昌乐二中:全科阅读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第7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7

学校动态

寿光市侯镇二中特色课程助推劳动教育见实效

本报讯(通讯员 隋艳玲 任庆胜)“参加劳育课程后,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剪纸这一民间非遗技艺。真是太有趣了!”寿光市侯镇二中学生张晓倩高兴地说。

近年来,侯镇二中深挖资源,建立劳动教育校内外基地,构建“绿萃”特色课程体系,围绕非遗传承、田园农耕、绿化园艺、幸福家政四大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劳动实践,实现了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校长刘彬彬介绍,学校把各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成若干包干区,由各劳动小队认领承包。这些“责任田”挂牌亮明承包人,既作为劳动课基地,又作为学生大课间劳动锻炼的“自留地”。劳动课上,劳动队长按劳育任务指导队员播种、浇水、移栽、施肥,探究遇到的疑难问题,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之乐。学校将“荷文化”与廉政文化结合,把校园内的碧荷园劳动实践基地打造成廉政教育基地,实现了“劳”与“育”的融合。同时,学校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劳动教育,组建非遗传承教研组,成立了剪纸、土陶、面塑、草编4个非遗传承工作室,聘请校外手工艺人担任辅导员,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其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校每学期还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评选蔬菜种植、草编、面塑等能手,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

胶州市第二十九中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本报讯 近年来,胶州市第二十九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教育功能,让红色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其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该校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在综合楼专门腾出一间教室,融党史学习教育、展示、研讨和交流为一体,打造“红色书房”。学校还将图书馆收藏的2000余册红色书籍按照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七大主题进行展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传唱红色经典,凝聚青春力量”红歌比赛、“讲好红色故事,感悟使命担当”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匡秀珍 刘增建)

昌邑市都昌街道南逄学校开设“家长夜校” 家长当“学生”

本报讯(通讯员 董友伟 夏林涛)近日,昌邑市都昌街道南逄学校开设“家长夜校”,受到附近村民的交口称赞。

为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该校结合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学生家长白天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家校协同育人新举措,创新性开设了“家长夜校”。为切实保障活动效果,学校精心安排每次活动,聘请家庭教育骨干教师或有关教育专家担任主讲人,讲解家庭教育知识,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生活理念充实家长的精神生活。同时,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成长等方面普及人生哲理、教子良方,引导家长做模范夫妻、优秀父母,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简单而充实的“家长夜校”拉近了家校的距离。家长们认为,“家长夜校”拓宽了家校交流渠道,提高了交流质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相合、方法相容、责任共担,有利于孩子的全面进步。

费县上冶镇中心小学开展“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三项技能提升活动

本报讯 为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费县上冶镇中心小学近期开展了以“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为主题的三项技能提升活动。

活动中,上冶北村小学和上冶完小分校分别由校长牵头制定“三项技能”实施方案,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和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普通话、阅读、写字习惯。11月15—23日,上冶镇8所学校的教师分批前往这两所学校参加“三项技能”主题观摩学习活动。其间,教师们参观了两校的语言文字应用创建环境、班级推普阅读写字文化。例如,上冶完小分校的写字教学扎实有效,要求师生必须说普通话,校园所有标识杜绝不规范汉字。上冶北村小学构建师生阅读体系,创建学生阅读考级评价,打造学生阅读成长档案盒,开展“特色诵读”和主题阅读活动。在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下,两校的学校文化各具书香特色。

“三项技能夯实了工作基础,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选择。”对开展此次活动,上冶北村小学校长朱俊林寄予厚望,“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带动镇内各校共同提升,让师生共享语言文字之乐,共行提高综合素养之事,推动学校教育再上新台阶。”(彭月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