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语情怀 寒 风 借一缕纯雅覆盖深秋 善良无价 中国十大名楼之天心阁 严薇青学术教育成就研讨会举行 麻 雀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杏坛随笔】

千古高风说到今

□ 陶玉山

有人说,秋之美在于“行踏空林落叶声”的静谧温暖;有人说,秋之美在于“风送秋荷满鼻香”的感慨万千;也有人说,秋之美是因为“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涓涓思念;更有人认为,秋之美在于“一声梧叶一声秋”的蕴意无限……我说,秋之美在于有“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菊花的清雅淡泊、闲适自然。菊花是秋的魂、秋的韵。秋意渐浓,百花凋零,除了菊花,还有谁独立西风、抱香枝头?有了菊花这个不做媚世之态的“花中隐士”将秋天渲染得有声有色,秋天才独具一格、魅力四射……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霜打菊花开。古人认为菊花有长寿、长久之寓意,故菊花又名“寿客”“长寿花”。我们知道,菊花最早出现在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先秦至魏晋,人们都把菊花视为一种高洁并可食用的花草。菊花饱经霜露,叶子枯而不落、花朵萎而不凋的个性,一年又一年,始终在秋风萧瑟中挺立,就像孤傲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东晋的陶渊明独爱菊,他的诗使得耐霜不凋、坚贞素雅的菊花有了新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简单质朴无华的诗句传诵古今,在于其中蕴含的意义不同。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有诗曰:“岁晚霜寒心独苦,渊明元是菊花精。”《红楼梦》这部惊天之作的作者曹雪芹借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写出了“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句让人赞叹不已、传诵久远的诗句。一句话,因为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菊花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高风亮节,隐逸君子”的形象。同时,历代文人写诗、填词,赞美不绝,风雅着一个季节的天空……

国人爱重一种植物,绝不仅仅是贪图它的芳姿艳丽,而是爱重于其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喜爱折服敬佩于其独有的品质精神。淡然独放于寒秋的菊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素净清雅的,独立寒霜,西风迎面,冷艳悠然,寂寞出尘世,清寂而傲然。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争不抢,自有一番姿色,让人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视为楷模、效仿的榜样。

“秋声未老菊先开,香染衣襟风满袖。”仔细说起来,花期较长的菊花在百花中根本称不上娇艳欲滴,摄人心魄。但是它质朴高贵,“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无论是陋室园圃,还是陌上案头,都能盛开出一方属于自己素颜的天地,绽放出生命最美的色彩。“秋菊有何好,只缘风露清。花中谁比数,霜后独鲜明。”元好问这首浅白如话的诗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喜欢菊花。它的那种“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特色,“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本质,尤其是活出自我,活得自在洒脱,给人带来的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启发是任何植物花卉难以比拟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这首七言绝句《寒菊》,把菊花的孤傲不群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赋予了“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菊花别样的象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恢宏气魄,冷香悠悠,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心仪不已……

“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做人,骨头要硬,姿态要低。人淡如菊,这是对一个人人品的最高评价奖掖。

金秋露将至,寒菊傲然开。“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看着养眼的菊花,微风徐徐,吹来那淡淡的清香,沐浴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忘记了时空;淡淡相交,浅浅欢喜。忽然间对王尔德所说的“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感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