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巩固“双减”工作成果 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 2021年度山东教育十件大事 我省五所职业院校入选全国“一校一品”文化品牌 我省研学实践走入新领域 图片新闻 我省立项建设首批7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三项利好政策惠及考生 邹城:以教育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加大投入,一镇一策,实施学校建设、教师队伍、经费定额、装备配置“四统一”

邹城:以教育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 张桂玲 王昌军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

“我们坚持全域一体,统筹制定城乡义务教育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学校建设、教师队伍、经费定额、装备配置‘四统一’工程,绘就全市教育‘一张图’,构建起了城乡教育发展‘立交桥’。”2021年年末,在山东义务教育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上,邹城市亮出了一份“强镇筑基成绩单”。

成绩单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近年来,邹城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把乡村教育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优化布局、改善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了乡村教育的“蝶变”。

全市教育“一张图”,升级办学条件

发展乡村教育,规划建设是基础保障。

邹城大力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实行“一镇一策”,建设“九年、十二年一贯制”教育园区,发挥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效益,铸造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怎样才能“让学校成为农村最具现代化和生命力的地方”?“十四五”期间,邹城市将实施总投资19.8亿元的24处城乡教育工程,2021年先期启动总投资16.9亿元的15处教育工程,目前已完工6处。在加快教育现代化方面,该市也是尤其“关爱”农村学校,把塑胶操场、室内体育馆、录播室、机器人实验室等高尖端设备,陆续搬进村小。2021年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改造15处学校取暖、34处学校用电、383处校舍消防,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今年,全市计划投入6100万元,改造提升30处学校运动场、30处农村学校食堂。发展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三个课堂”,实现学校主干网络“万兆接入、千兆到校”。

盘活师资“一盘棋”,汇聚发展活水

振兴乡村教育,师资是关键。

邹城市积极创新师资补充办法,把教师招聘纳入全市事业单位招考“大盘子”,实施优才计划、定向招聘,实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师范类高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直接面试入编”。两年来招聘教师900余人,优先充实到农村学校。创新师资培育途径,在抓实校本培训、远程研修的同时,对接联系浙江大学等,按照城乡学校同等标准,每年组织高端研修约2000人。

“市财政每年投入15.9亿元,用于工资、养老保险、公积金、保险补贴等支出。2021年,发放6600万元乡村教师补贴,惠及教师5500人。”为保障教师待遇,邹城拿出来的是“真金白银”。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表彰最美教师等1000人,重点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同时,加快开通师生公交、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全力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交通、住宿难题,确保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夯实管理“一根线”,提升教学质量

发展乡村教育,提升质量是核心。

基于此,邹城市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以质量一体化为动力,健全“小初高全链条”评价体系,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实行分类分层次评价,激发城乡学校发展动力。

——以帮扶引领为抓手,组织71所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设同步课堂,定期送教下乡,抓实联片教研,努力缩短城乡之间、校际办学差距。郭里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连续8年位居城乡学校领先位次,郭里中学教学质量连续8年超越城区中学,不仅走出了“生源外流”困境,而且促生了“生源回流”效应。

——以特色办学为保障,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组建各类社团,发展以“小而优、优而美”为特色的“小规模”乡村学校。郭里镇中心小学总结的“温馨校园经验”,独山小学开发的“泥塑陶艺课程”等,陆续走出大山,走向全省、全国。

坚持惠民“一条心”,撬动乡村振兴

振兴乡村教育,普惠民生是目的。

“要发挥教育资源的‘杠杆’作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邹城市不断深化教育领域扶贫,严抓控辍保学,把关爱残疾儿童、留守儿童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热水热饭”等惠民政策,两年发放各类资助救助金4800余万元,惠及学生10万人次。建设124处农村学校餐厅,开通125辆校车,惠及学生2.6万人次,助力更多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好学校建起来了,老百姓聚拢来了,城镇建设也火起来了。”在城前镇,这已成为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是对邹城“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的生动诠释。

据了解,以教育强镇筑基为引领,邹城市全力建设郭里、城前、峄山、太平四大教育强镇。每个镇建设一处教育园区,带动“国家新生小城市、省级百强镇”建设,彰显了优质教育的“虹吸”效应。郭里镇克服底子薄、条件差的困难,加快建设“教育之乡”“状元村”,先后培养了47名博士、800余名硕士、4000余名大学生。距市区45公里远的城前镇,一年至少落地一个项目,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型城镇正在邹城悄然崛起……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