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系统变革 打造生态  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 构建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双创”竞赛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创新素养培育的落实落地:学校怎么办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构建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 薄存旭

相对于以往中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当前社会各界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关注力度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其关注点已经从必要性、紧迫性、含括要素、影响环境、提升措施等,拓展至深层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关键领域突破、分类分层培养、区域整体设计、学段贯通设计、家校社一体化设计等方面。这也意味着,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系统必须从单点量化性改革走向整体结构化设计。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教育厅于近期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别从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5个方面,从对新环境的掌控度、对新内涵的生成度、对非均衡状态的破除度3个方面,系统构建了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一、抓住校外培训“恶性竞争停摆”新机遇,提出强课提质、强校扩优、强师增源新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培训机构的野蛮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教育的整体创新力度,影响到了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素养并不是靠单向度的技巧性训练就得以形成的,而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向度整体叠加连锁反应的结果。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力图治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类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治理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把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提到更重要位置。随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办法,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资金动向、机构设置等方面强化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监管。同时,在“双减”政策的加持下,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实际上面临着“恶性竞争停摆”的局面。在这一状况下,强课提质、强校扩优、强师增源的理念被鲜明地提出来。这也意味着,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不但从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育人质量和教师素养提升方面找到了突破点,而且为集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和关键发展期。为此,《意见》在重点任务的开篇之初,就强调“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创新素养培育要着力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实践的开展”。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大中小学的贯通培养;在教学上强调“五育融合”,倡导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其创新动力。在学校发展战略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强化建立健全鼓励学校特色办学、教师教学创新的有效机制。

二、生成学生创新素养新内涵,提出创新素养培育新思路和新手段

科学素养优异学生的比例代表国家(地区)未来的科学竞争力。PISA2015科学成绩表现优异学生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四省市科学素养优异学生与美、日两国相比,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物理系统知识的掌握较好,对广义科学话题的兴趣较高,参与科学活动多,认同合作的价值等;相对弱势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的认识论信念较低,未来愿意从事科学事业的比例较低,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对科学的自我效能较低,学生每周科学学习时间长,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较低,科学课纪律氛围有待改进,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学生创新素养状况的一个现实缩影,必须从内涵、改进思路、手段和方法上作出相应改进。为此,《意见》作了多方推进。

1.首先提出了创新素养的新内涵,

即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与态度、创新动机与意志、创新信念和使命、价值取向等;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智慧系统,包括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实践是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施的过程,体现的是创新能力和知行合一精神。

2.提出了分段推进的思路,即学前教育阶段以激发创新兴趣为主,注重游戏活动,培养想象力,保护好奇心,加强创新体验。小学阶段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广泛涉猎的兴趣和注重探究的意识。初中阶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为主,加强创新技能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中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志趣为主,注重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创新人格。高等教育阶段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注重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

3.提出了系列创新性手段。例如,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探索建立跨学段、跨类型、跨学校、跨区域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在创新人才科学识别和分析系统建构上,建立青少年创新素养数据库、创意思想库及人才预备库,发现和培养在各种创意发明及创造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在师范生人才培养上,鼓励高校自主探索提升师范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施师范生创新素养培育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

三、打出“围—追—堵—截—引‘组合拳’”,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打破单向应试与综合创新之间的失衡困局,建立起应试与创新之间的均衡机制,改革必须打出“组合拳”,即从战略上建立起针对破坏创新教育生态力量的围墙,形成长效发展和追责机制,堵住有碍学生创新素养的漏洞,截住各种不良应试倾向,构建起引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为此,《意见》做了如下精心设计。

1.确定了“标本兼治、内外联动、堵疏结合、积极稳妥”的原则,构建重点突出、学段衔接的内容体系,形成全面系统、富有特色的实施体系,健全配套齐全、导向清晰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立体、务实管用的保障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围墙,划定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核心范畴。

2.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全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目标,分学段、 分类型确定内容序列,实现纵向衔接、横向关联、螺旋上升;在评价上,对地方政府政绩观开展考核,对学校创新素养质量进行专项考核,对校长和教师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情况实施精准考核;由此建立起针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系统性长效发展和问责机制。

3.针对学生素养发展中的漏洞性问题,《意见》确定了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改革思路,确定普遍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宽容的创新文化,高水平、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精准、高效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从文化、课程、活动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建立了补漏体系。

4.针对围堵中极有可能出现的反潮流现象,例如家长不配合、教师想退缩、学校消极应对、培训机构投机取巧等,《意见》强化家校社联动机制,增强协同育人能力;建立了学校、教师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举动,减轻了转型期的风险压力。

5.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中的牵引作用,建立起对地方政府的教育生态评价观,完善了学校对创新素养的系统支持评价机制,构建了激发校长、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驱动系统,提出了对学生创新素养进行有效识别和提升的手段和方法。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