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财大 “三千计划”擦亮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 高校动态 迎新春 送春联 “济大范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 王露

2021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适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本次会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全会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概括和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应注重将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着力点,重构专题教学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创造性阐释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在教学中力求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教学设计中,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主题内容,为学生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并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只有在这个维度上,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高校思政课应用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素材,转化为适切的教学内容。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在百年建党之际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性意义。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理论、实践在时间的见证下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掘素材,以学理讲深讲透为什么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综合运用抗疫斗争、脱贫攻坚事迹等,为学生讲好我们这样一个有着9500多万名党员、56个民族和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党中央没有核心、全党没有核心,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的,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用好《决议》素材,既能启迪学生理解过去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成功,又能帮助学生领会今后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继续成功。

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应精准把握会议精神要义,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系统、全面,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因此,这一思想能够渗透和有机融入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多门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成就青春梦想。这要求思政课教学把立身行事的基本道理、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和“功成一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内化为教学骨肉,让每名学生在每节课都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能让学生升华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体会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规律。

(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部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