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 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三部门联合印发首个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专门文件 用好两个阵地 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 我省加快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山东12个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青岛出台意见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导  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用好两个阵地 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

——全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热议“加强人才引育创新”

□ 孙荣光 廉德忠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其中第二项就是“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明确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予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会后,全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响应,热议大会精神,探讨人才引育创新。

山东大学:营造人才发展“优生态”

近年来,山东大学搭建立体化引才育才渠道,下大力气引进培育海内外优秀人才,持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大学副校长吴臻介绍,除广开渠道大力开展引才活动外,山东大学尤其注重“留得住、用得好”,营造人才发展“优生态”。学校构建了“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4个层次衔接有序的人才体系,让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均能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政策,形成层次分明、行之有效的人才成长路径。同时,学校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工作环境和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建立引进人才“一事一议”制度,协调有关部门一次性解决引进人才科研经费、实验空间、大型仪器购置以及个人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开辟山东大学高层次人才绿色就医通道,加强人才生活条件保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学科学院):打造要素聚集“强磁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韩金祥认为,高薪已非影响顶尖人才创业目的地选择的首因,科研环境变得更加重要。多出科技成果,就需要相匹配的科研要素、环境支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2019年就成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管理特区”,让学术带头人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就是看中这一点,30余支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相继进驻。为打造要素聚集“强磁场”,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大胆探索年薪制、课题组负责人(PI)制、柔性引进等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以全球视野,实施学科靶向精准引聚;以机制创新,为杰出人才“充分赋权”;以国际水准,为青年才俊搭建广阔平台;以重点培养,充分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在积极搭建平台揽才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力度。现有科研人员转换身份之后进入科创中心,享有和引进人才同样待遇。对学科带头人、专业接班人、青年业务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学校成立近两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17人次、省部级人才129人次。

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确立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思维

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副校(院)长曹茂永表示,校(院)大力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使人才安居乐业、更好发挥作用,要确立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思维。2021年,王军成研究员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单位自主培养院士的突破;融合以来,新增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0余人;引进高水平博士以上人才700余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单位聚焦全省重大战略发展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持续聚力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果。下一步,校(院)将以事业发展引进培养人才,以生活基本条件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成长成才,发挥科教融合已有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主动作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全省科技创新战略,在产业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攻关两个战场有所作为,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落实好“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

济南职业学院:在“三步走”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

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春光表示,作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院校之一,学校将在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创建“双高”院校、争创本科职业技术大学“三步走”的新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高、更强、更广的平台。一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打造“四融三阶、双岗成才”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擦亮“五化六融一打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品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打磨AHK-济南项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更多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世界一流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和5G实训室等。三要积极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南市“强省会”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调整优化九大专业群,全面服务省、市产业发展。四要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一核引领,双基保障,双融支撑”的特色“双创”教育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发展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铨表示,作为新建高职院校,要发挥后发优势,落实“先进性、先锋性”的发展理念,用好用活“第一资源”,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培并举,构建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梯队的双主体育人队伍。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和合格公民”。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思路,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育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济南市工业学校: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

济南市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盛建军说:“农村中职教育必须不断增强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更多更优秀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在脱贫攻坚战‘后半场’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表示:产业助兴站位要“高”,要立足需求、宽口径多元化精准培养。围绕电子商务、护理保健等专业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培养一大批“走不了”的农村急需急用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助兴面向“农”,要突出重点,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突出农理念、农课程、农文化3条重点路径,争取完成年培训任务5000人以上。文化助兴提质“优”,传承根魂,讲好平阴故事。培育新时代校园乡村文明新风,以“责任在心”为核心文化理念,实施“基于全岗能力的四维德育”模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三农”情怀发展和认知深化。组织助兴机制“活”,实施定点帮扶,扩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生态助兴人才“红”,要精准发力,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两个要素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1+X”证书制度,扣准乡村振兴核心要素,培育学生爱农、重农、思农的价值理念。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