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杨淑平:30年的教育迷恋——与成长共舞 线上教学怎样巧用心理方法,创建高效课堂?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杨淑平:30年的教育迷恋——与成长共舞

□ 张桂玲

当我将自己的生命成长时刻融入学生生命成长,无论在何时何地、和谁在一起,我的思考都执着于课堂与课程研究,迷恋于学生发展上。也正是这种执着与迷恋,让我的教学与研究永不停歇地向前,再向前……

——杨淑平

走在大街上、汇入人流中的杨淑平,看起来似乎有点儿“土”。一向素面朝天、衣着朴实的她,似乎很难与一方区域“教科院院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但当她站上讲台,两眼放光、神采飞扬地为校长和教师们讲教学、讲科研、讲学生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又分明是一位思想深刻、眼光敏锐的学者,一个周身都散发着魅力和光芒的新时代知识女性。

“要一直往前走,不停地走,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这就是杨淑平。从一名普通中学英语教师到潍坊高新区教科院院长,30多年来,她的学习、实践与研究一直都是“热气腾腾”的,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学生。而她始终迷恋的只有一件事——成长,包括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

“心里装的不是哪一节课,

而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之路”

1990年7月的一天,杨淑平告别了自己的学生生涯,走进了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学校。

这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沿着胜利大街一直往西走,走到没有路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这所学校——两栋教学楼矗立在一片绿色的田野中。”杨淑平经常这样向她的朋友介绍学校的地址。当时,在这所被大家称为“条件差、生源差、师资差”的“三差”学校里,只有一台录音机,供他们4名英语教师使用。

然而,至今都让杨淑平难忘的,并不是学校条件的简陋,而是那里的学生和她的第一堂课。当她第一次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站上讲台说出“Good morning, Class”的时候,教室里不但没有预期的掌声,反而是一片哄笑声。三秒钟的“蒙圈”之后,杨淑平决定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若无其事地用汉语说:“同学们,谁知道英语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然后,把“English”和“英语”两个中英文词同时写在黑板上。此时,学生们被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吸引了,一会儿便开始讨论起来。于是,杨淑平的第一堂课便在英汉交杂的环境中算是顺利结束了。下课后,她忽然明白了,这其实是学生们给自己上了一堂课: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要先了解学生的前置知识基础情况并懂得学生的心理需求。

于是,课间、午后、傍晚放学后等每个空闲的时段,在办公室、宿舍、走廊等每个可能的地方都会出现杨淑平和学生谈心的身影。课余谈心、课上观察,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她学会了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和表情判断课堂上的学情,从而灵活调控教学过程。

在胜利西学校的10年里,为了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会英语、会学英语,杨淑平研究教学大纲和历年中考试题,对3年的教学目标进行总体定位,并根据目标制作出3年6册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图,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大教材”,有“远目标”。然后,将3年的总目标与教材内容融合并进行分解,形成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并将每一课时通过以旧带新的办法,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学习和运用,降低学生的遗忘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到心中有“小目标、实办法”。后来,杨淑平把这种教学策略总结为“连续性定位目标,体系化建构内容,滚动式设计教学”。

为了制作6册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图,她彻夜难眠;为了熟记知识体系结构图,她经常在上下班路上撞上别人的自行车;为了一个学生不能投入英语学习而不辍分析、谈话、研究的那些日子,是杨淑平前10年教学的真实写照。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教学习惯,为她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先后教过旧人教版教材、新人教版教材以及新目标教材、新标准教材。然而,在使用每套教材的过程中,她都能随时说出哪个知识点出现在哪册书的哪个单元中,以及承载这个知识点的话题是什么。

“很多人说我记性好,其实这只是得益于我分析教材的习惯:当你把6册书的话题、知识、文化、情感罗列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里装下的不是一节课,而是由一节节课组成的、学生在3年英语学习中的生命成长之路,是自己3年教学历程的目标。”杨淑平说。

“一堂‘如芒在背’的课,

一次‘步入教研’的成长”

2001年,杨淑平成为潍坊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

然而,当自认为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她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时,却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如芒在背”。从这群学生的目光中,她读到更多的是审视、研判,与胜利西学校的学生们完全不同、她从未见过的一种眼神——这群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学生,是在用自己的标准来打量新来的老师。

刹那间,杨淑平心里慌了起来。上课的过程中,她表面上强装镇定,心里却明白自己低估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备课时她精心预设的充满挑战的活动,在这群学生面前不过是“小菜一碟”。

于是,杨淑平慌乱中即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删除操练环节,直击语用活动。然而,结果预设用时40分钟的课堂,学生们用15分钟便完成了。怎么办?她急中生智,不着痕迹地把后面两课时的内容提到了这节课中。终于,在学生们满意的眼神里,她长舒了一口气,完成了至今都难忘的一堂课。

下课后,杨淑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关注了知识体系的建设,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存在。面对起点、优势、需求不同的学生,教师更需进一步探求适合他们、满足他们的学习活动设计。

此后,杨淑平的备课开始出现两条明晰的线索:教学内容处理和学生活动设计——也就是做到“备课时,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教材是各类教学素材和有效资源;学生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以及据此所设计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同时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材指的是课前根据学生和教学素材进行的课堂预设;学生指的是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表情等对活动效果形成的判断和及时的调整,指的是及时捕捉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生成性资源的共享,促进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外国语学校的8年,是杨淑平转变观念并开始用教研引领教学的新起点,也为她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

作为英语部主任,她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带领教师们探索出了“英语单科分层走班教学”策略,打破了“把不同基础、风格各异的学生放在同一屋檐下实施统一教学”这种看似公平、其实不公的日常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实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均有所进步的目标。同时,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外教课程校本化、学习活动国际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和国际化视野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杨淑平开始进行“构建课堂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研究。她将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设计为4个基本的课型:上好语法课,让知识成为体系,为语用做好铺垫;上好听说课,在活动中实现知识体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上好读写课,在运用中实现知识内化,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同时扩充知识含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上好语言综合训练课,展示学习成果,调控学习效果。

此研究使得杨淑平真正步入“用教材教”的时期,形成了教学的基本风格,也为后来单课型下的多模式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后来,这项研究成果获得潍坊市政府成果奖,受到潍坊市政府的嘉奖。

而今,反思当时的教学,杨淑平认识到“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资源策略”是那个阶段的最大特点,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

2008年8月,杨淑平进入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担任业务副校长并兼任毕业班教学。她创生了“读课——集体备课——同备课组听课——教研组说课——全校磨课——全校赛课”六课联动式校本研修模式,促使东明学校从薄弱学校跃入潍坊市优质学校行列。杨淑平却认为:“是东明学校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校本研究。大家一起忘我地备课、研课、上课,那几年是我最专注、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是老师们的投入给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动力。”

“直击问题,为教师成长

进阶搭好‘脚手架’”

2014年8月,杨淑平被调任潍坊高新区教科院院长。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她深知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问题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基于学校不关注备课、教师们不会备课的现实,上任伊始,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了全区各学科的集体备课。随后,各种如火如荼的教科研活动也相继开启。

岗位的转换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杨淑平明白,教科院所担负的教育科研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基于此,针对教研员队伍,她提出了“八个一工程”:一个优质成果、一个优质讲座、一个优质备课、一堂优质课、一个优质评价任务设计、一个优秀团队、一个优质质量分析、一个优质课题研究。唯有保持教研员队伍深入研究的活力,才能保障教育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同时,她也开始思考:作为院长,应如何重新定位自己?

“以研究精神把握好教育教学方向,以服务精神引领好教师发展,以素养视角与教师们一起改进课堂,以学生视角落实轻负高质。”这是杨淑平给自己的新定位。事实上,担任院长的8年来,她也是这么做的。

跑学校、跑课堂,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大家发现,一直都心系课堂的杨淑平似乎脚下生风,永远都停不下来。

“认真、执着于教学研究;目标明确,直面问题,视教师发展、课堂改革、学生成长为己任。”对杨淑平的执着与投入,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长李玉良作出了如此的评价。

“她评课犀利,能现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重构破解问题,被听课的教师提高得很快。所以教师们对这位专家型院长是又敬又畏的。”东明教育集团总校长方海华说。

“一天不听课就心痒,听了课不评不走;评了课不改,她就追踪……”高新双语学校教师孟清这样形容道。

问题,似乎一直是杨淑平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她正在全区铺开的“研训评一体化”教师培训,还是她一直在研究的初中英语“多模态”深度教学。

“‘研训评一体化’是一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无限循环。”杨淑平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在全区面向全体教师铺开的“研训评一体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研评一体,即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制定标准,使得评价发生;训研评一体,即通过区域培训达成共识,启动主题研究,通过区、校两级教研破解问题,推进主题研究,通过师生评价测量研究程度,反思研究过程;评训一体,即依据评价数据分析问题,设计高端培训,通过高端培训提升理念,升级主题研究,也为教师踏入专业成长快车道搭起了“脚手架”。

而“多模态”深度教学的提出,同样是基于问题——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学习驱动力不强、理解力培养不够、组织形式单一”等现状,概括提炼出的一种基于单元任务群驱动的各类课型教学模式多元、组织形态多元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

“以多模态单元任务链驱动学习,以五维目标相融的课时任务链落实目标,以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类问题链引发深度学习,以多线程教学组织形式保障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目标、学有所成。”这是杨淑平的英语教学主张,也是她理想中的英语课堂:在单元任务群驱动下,以三维目标中的一维为主线、其他两维为辅线的多元模式教学理念和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多线程教学组织形态,也因此确立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范式,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人物名片

杨淑平,潍坊高新区教科院院长,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她一直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教师发展活动规划与实践工作、全学科教学研究、创新教育研究以及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新形态研究。主持的“基于名师课堂构建与应用的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研究”被审定为教育部2020年信息化研究重点项目,成为同年度全省中小学唯一的入选项目。先后主持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以及疫情专项课题,曾6次获得潍坊市政府成果奖并受市政府嘉奖。先后被聘为山东省远程研修、“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项目课程团队专家、课例资源开发专家、齐鲁名师导师、青岛名师导师等,曾入选第三批“国培计划”专家。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