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于漫谈中洒雨露 把迷途的灵魂摆渡到希望的彼岸 如何引导学生“深阅读” 构建写作教育的葳蕤桃源

第6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6
【开卷有益】

构建写作教育的葳蕤桃源

——我读《文学是一粒粟》

□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孙雅融

我很少向学生推荐作文书,直到遇到《文学是一粒粟》。因为这本书中有高平老师对写作的独家体悟和个人经历的诗意书写。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她那朴素而诗意的写作教学实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写作也是教人生

《文学是一粒粟》书名来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高老师希望能够唤醒学生心中那一颗颗“文学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让学生们不仅学会写作文,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学会生活。高老师写道:“真正的写作是心灵的独白,写作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面试。文字背后有善良,字里行间有梦想,选材里有情怀,主题里有思辨。文字与人就这样融合在一起,怎么生活就怎么教书,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

每到毕业季,总有学生咨询我买什么样的作文书。开始时,我总是“冷酷”地说,少看一点儿所谓的“满分”作文,多看一点儿经典作品不好吗?主要因为市面上大部分作文书皆为成年人装作少年写作而成,那种尴尬是掩藏不住的。如果以这种作文书为学习对象,容易出现素材撞车、文章矫揉造作的现象。而《文学是一粒粟》,更像一本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家常语录,融入了高老师日常与学生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句句温柔的叮嘱,清新淡雅,娓娓道来。整本书通过描写作者对作文的理解、作文课堂的有趣故事、特立独行的体验类活动,更“贴心”地给学生们讲述中考考写作的原因,真正打动人的写作“秘籍”,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实用的写作方法等。它以高老师的真实课堂和学生们的真实例文为底子,既有理念——“道”的讲述,又有“术”的指导——具体写作方法的引领。书中还穿插了名家导航的美文,配上高老师独特解读的“文学亲戚”,也有她独家记忆的“我也下水”,更有让她骄傲的“弟子”们的“原创旷野”。版块丰富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文学是一粒粟》绝对是一道营养丰富的考前作文“大餐”。

写作教学总是年轻教师的“为难之地”,对此,高老师说:“教写作也是教人生。”有的教师为了学生能得高分甚至让学生背范文。对此,高老师特别着急。高老师说过,一个不写作的老师,给学生指导写作一定是很难的,所以自己一定要保持写作的习惯。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作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或许你和我每天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不要紧,只要你有一双能够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你便总能在那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发现惊喜与美丽。或许是一朵野花的绽放,或许是一株小草钻出泥土,或许是门口卖煎饼果子大爷身上的装束,又或许是街旁卖水果阿姨脸上的笑容。这些都很好,只要你肯发现,你就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就会有一颗善于感念的心灵。

读一本书,读一个人

2012年9月,我初到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工作,最先认识的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高平老师。不久,我就为气宇非凡、由内而外散发诗意温婉气质的高老师所折服。

我曾在附中报告厅听过高老师的讲座“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小史”。高老师聊着她过去的经历,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讲她求学的事情,讲她现在的事情,也讲述了一个爱数学的孩子是怎样变成短跑健将,最后又阴差阳错地爱上了文学,从此不可自拔……我仿佛身临其境,跟随她走过每个人生阶段,感觉她好像是一位从小说中走出的人物。她做什么事情都出类拔萃,而命运却又总是不断地带来一个个机会与考验,她的写作来自生命的深井……

我们特别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像高老师那样斑斓精彩,而不是苍白无力。等我白发苍苍时,也要得意地向儿孙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看着他们的眼睛,我坚定地说:“我的人生值得!”

人生兜兜转转,那时那日的经历,铸就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高老师关于自己几次关键的人生选择和故乡生活的作品,情感真挚,读来特别令人感动。高老师身上散发的气质,“润物细无声”地涵养着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更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和解。每次写作的过程,都是与自己曾经和当下生活对话的过程。那些或忧郁、或喜悦、或失落、或成功的体验,终将镌刻进我们生命的长河中。

构建写作教育的葳蕤桃源

高老师还有另外两本教育专著——《陪小土豆们读初中》和《教想曲》。在书中,她常常谈及她教过的第一批学生,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子。原来,我也读过,也听闻过这些学生的成长故事。高老师那时每天带他们融入自然,享受最本真的生活。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讲述着自己作为高老师学生的点点滴滴,被高老师用独特的方式呵护长大。

的确,高老师的课堂就是自然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关注到个体生命需求的课堂。她带着学生做“课前展播”;她带着学生“集体罢课”:探寻山大老校植物的秘密,来一场捡拾木瓜的赛跑;把阅读课搬到小树林中,在月光下为学生们读《月下看猫头鹰》。她认识校园里的每棵树、每朵花、每只鸟。如果某堂语文课,发现她的班级没有人,那么她肯定是和学生去了“秘密基地”——或许在山大的石桥上演讲,或许在教堂周围读诗,又或许跑到牧牛山开“东亭班会”……

而这些事情的缘由都很简单,可能是因为某个学生提到了梅花,可能是某个学生聊起电脑坏了,也可能只是因为学生们当下在教室里情绪低落……做高老师的学生,能够被看到、被听到、被尊重,可以做那个不同于别人的真实的自己,真是幸福啊!

上苍不会辜负每个执着求索的人。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如今,高老师就坐在我的对面:我每日领略着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师风范,静静观察她和她的“小土豆们”徜徉浸润在现实世界之中和构建的文学世界时,她脸上自然流露出的温润的浅浅的笑意,就不自然地唤醒自己内心的文学种子,与受教于她的许多学生一样,一起欣喜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构建着属于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葳蕤桃源。我想:这应该就是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引起的“蝴蝶效应”吧!

那个温暖的午后,您和我们又聊起了生活、聊起了文学、聊起了汪曾祺。我认真投入地倾听每句话,用心触摸自己的教育初心,更加笃定自己脚下的教学之路:心中永葆开明清朗,面对恶浊和艰难,绿意葱茏地追寻语文的本真味道。

三生有幸遇见您,我的恩师——高平老师。

三生有幸遇见你——《文学是一粒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