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带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双惊喜” “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换得教育新生态

第4版: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04
【教师篇】

“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换得教育新生态

□ 通讯员 赵颖 秦利富  记者 胡怀旭

推动“双减”落地根本在学校,关键靠教师。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双减”的前提和基础。

潍坊市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市,多年来,聚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尤其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当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改革校长教师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三定三聘三评”机制,为“双减”注入了新动力,为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推动潍坊教育始终“走在前、开新局”。

夯实“三定”标准

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推进“双减”,必须为学校“松绑”,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心无旁骛抓教学、抓育人、抓质量。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舵手”,如何让其迈开大步、甩开膀子推进“双减”?落实编制、岗位、绩效核定自主权,即“三定”,无疑给校长们吃下了“定心丸”。

一是科学核定编制总量。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潍坊市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每年按标准及时足额核定教师编制,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每年新进教师3500人以上,2021年更是达4446名。据统计,全市3年新进部属、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硕士及以上优质师资2465名,在省教育厅体现校内“双减”成效11项指标大样本测评中,潍坊有10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教师提质不增负、学生减负不减质”。

二是科学核定岗位总量。统筹考虑学校性质、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等因素,由人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每年按标准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科学分配,学校按需设岗,突出向一线教师、班主任等关键育人岗位倾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昌邑市以规范课时量带动岗位管理,将课时量标准纳入教师岗位目标任务,按聘用合同约定、实际完成课时量及目标达成度进行履职考核、划分等次,凸显关键育人岗位优势。

三是科学核定绩效总量。建立各学段绩效工资增量机制和学校总量内自主分配机制,将课后延时服务经费纳入绩效总量,实现优教优酬、多劳多得。“各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绩效分配方案,并经全体教职工85%以上认可度通过,有效提高了管理效能,激发出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担任潍坊广文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同时兼任潍坊北辰中学校长的王建新认为。

锚定“三聘”原则

激发立德树人活力

“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延时服务、育人导师制让我和学生、家长、同事的交流都增多了。虽然比之前累了很多,但这样的工作状态我很喜欢!”奎文区幸福街小学体育教师倪敏说。聘任是对教师最好的评价。通过“三聘”,即自主聘任层级、工作、职称岗位,竟能让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也迸发出如此高的积极性!“三聘”助推“双减”的魔力在哪里?

一聘层级岗位。2016年起,潍坊市建立教师层级激励机制,搭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梯次体系和成长阶梯。截至目前,3612名专家型教师和987名导师型教师成为“双减”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引导全市教师在课堂上比业绩,在育人上论英雄。今年4月,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层级认定办法分5个发展层级、12个发展档次,引导教师细化职业成长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潍坊七中教师韩英表示,在收到新教师发展层级指导意见后,她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它解决了教师“评上职称后千方百计想不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不足的问题,使自己的工作劲头更足了。

二聘工作岗位。坚持民主协商、双向选择,连续推进6轮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市累计完成校内聘任30.1万人次,跨校竞聘2.1万人次,城区向农村流动6705人次,每名教师都在推进“双减”过程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青州市西苑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张林杰,由城区优质市直学校来到乡村薄弱小学支教,主动适应学校、适应学生,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和教育方法,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支教以来,张林杰所教班级成绩持续大幅提升。原学校与支教学校还结成“合作共进联盟校”,带动了两校教师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三聘职称岗位。各学校坚持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聘权,由学校按照“一校一方案”机制民主推选合适人选。教师不必再为托人说情、争“帽子”烦心,减轻了教师身心负担,激发了教师内在动力,激励着教师全身心投入“双减”主战场。十几年来,潍坊市先后认定中级教师1.97万人、评审高级教师1.66万人,推荐251名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评审为正高级教师。

用好“三评”抓手

提质增效引领“双减”高质量落地

教师是否关注“双减”,能否正确认识“双减”,做到聚焦“双减”提升能力素质和育人质量,正确的评价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关键。

一是将“双减”纳入教师师德素养评价。该市先后建立教师全员师德考核、前置审核、与办学满意度相挂钩等10余项制度,制定教师36条从教负面清单,将落实“双减”政策纳入师德考核,如果师德考核不优秀,则“一票否决”。让随意加重学生作业负担问题成为师德红线,引导教师时刻关注“双减”,坚定不移落实“双减”政策。

二是将“双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各学校把“双减”要求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比业绩,以高质量论英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目前,潍坊有4名中小学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达51名、27名。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双减”高质量落地的强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将“双减”纳入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建立“四级九档”校长评定制度,将“双减”成效与校长职级晋升、绩效工资、任期交流、考核评价等衔接挂钩。同时,实施新时代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高校长的治校育人能力。将“双减”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列入全市教育重点课题,引导教师研究“双减”,高质量落实“双减”。

如今,通过“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潍坊已经探索出一条教师减负与学生减负互促的新路径,探索出一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与“双减”高质量落地互促的新路径,探索出一条赋能教师助推“双减”高质量落地的新路径。“不当局长当校长”“争着抢着到一线”正成为“风筝之都”潍坊的教育新气象,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更是连年居全省前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