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转化学生的良机
笔者在教育工作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时间不多,存在隔阂,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怎么办?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家访。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访是家校合作的桥梁,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家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既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又让孩子了解父母劳作的艰辛。
我任教的班里有个名字叫刘亮的男生,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妈妈去外地打工了,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奶奶没有文化,只是一味地溺爱他,让他吃好的、穿好的,但是不懂家庭教育;爸爸、妈妈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青岛,长年累月地为生计奔波,根本顾不上他。因此,刘亮一直处在“放养”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平时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经常在课堂上乱说乱动。这严重影响了教师讲课和同学们听课,扰乱了课堂秩序。
在工作之余,我多次向同事和领导倾诉心中的烦恼。他们都说家访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建议我对刘亮进行家访。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念头,决定到刘亮家去一趟。
说干就干!我立即给刘亮的爷爷打了电话,与他约好了家访时间。下班后,我骑着电动车来到了刘亮家。刘爷爷和老伴热情地请我坐下,还忙不迭地给我泡茶。我连忙谢绝了二位老人的好意,接着就直奔主题,介绍刘亮近期各方面的表现。他们不善言辞,也不知道如何管好孙子,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称是。在交流过程中,我问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回答得都很简单,理由是“小时候没上过学,是‘睁眼瞎’,不懂教育孩子的事情”。我对刘亮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期望与建议。刘爷爷和老伴都说自己与孙子的沟通和交流不够,以后会经常和他聊天。然后,我拨通了刘亮父母的电话,建议他们在暑假里把孩子带到身边,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在离开刘亮家时,他提出要求:“老师,我想坐在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这样,每位任课老师都可以监督我听课。”我立即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直关注刘亮,一发现他有了点滴进步就使劲夸他。同时,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好。他经常告诉我:“爸爸与我视频聊天了。”“妈妈给我买课外书了。”“爸爸、妈妈要接我到青岛过暑假。”……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刘亮的爷爷,他说刘亮现在懂事了,让家长省心了,并且一再向我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滕州市姜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