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新样态 激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实现五个转变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突破“叠加”影响让毕业生就业有门 社火梦 黄河情 临沂职业学院 让非遗文化润泽职教校园

第5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5
【关 注 职 业 教 育 “三教” 改 革】

临沂职业学院 让非遗文化润泽职教校园

□ 廉德忠 张平

“深入挖掘非遗的价值内涵和育人元素,与弘扬沂蒙精神和开展思政教育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相结合,推进非遗文化育人走深走实,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谈起职业院校如何发挥非遗文化育人作用,临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磊这样说。

近年来,临沂职业学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凝练非遗育人理念,搭建平台与载体,将传承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非遗在校园里、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校园充满非遗元素

“徜徉于一个个光彩夺目的非遗项目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技巧、技能的巧夺天工,更为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创新力所震撼、折服!”6月,在临沂职业学院举办的第八届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遗博览会现场,2021级现代物流管理贯通本科学生王纪尭激动地说。

自2015年起,学校每年6月举办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遗博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8届,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河南、江苏、安徽、山西等地区的非遗展示平台。吸引了省内外927个非遗项目、1572名非遗传承人和14万余名社会各界群众齐聚校园。师生、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认知学习中走近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进校园文化品牌。

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学校建设了非遗传承教育展览馆,馆内有藏品1万余件,作为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讲授非遗知识的平台和社会各界群众、中小学师生体验非遗文化的窗口。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在认知体验中热爱非遗,树立文化自信。同时,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了剪纸、木旋玩具、面塑等1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书法、珠算、丝网花、太极拳等20多个传统文化教师工作室,使非遗教学实践有平台、有阵地、能落地、见实效。其中,珠算、剪纸、柳编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职业教育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木旋玩具、临沭柳编、琅琊剪纸3个项目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非遗育人理念融入专业、服务发展、锻造匠心

2020年11月,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在重庆举行,26个省、市、自治区115所职业院校的418个项目参加比赛。临沂职业学院非遗教学成果获评全国一等奖,该校非遗教师、学生进行的现场教学展示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师生和社会群众的称赞。

学校将非遗教学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遗必修课和非遗选修课。聘请非遗传承大师、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教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山东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进修,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非遗教学队伍。在非遗教学中,确立了“三阶段”(认知学习、技能实践、传承创新)“四课型”(认知课+技艺课+实践课+创新课)育人途径,实施“教学做赛研创”六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非遗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将非遗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近年来,99%以上在校学生参与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参与非遗课程学习人数达8000余人。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期全省剪纸项目、1期面塑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义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致力于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进模范人物。其中,兰陵县学员胡孝新运用所学剪纸技艺成立剪纸工作室,带动全村成为“剪纸村”,他则成为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深化非遗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制定非遗教学标准,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学校非遗育人工作被列入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和山东省教育质量年报及201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获评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联合省内40余所职业院校、本科高校,39家非遗保护社会团体和文化产业企业,牵头成立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每年定期举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年会暨发展论坛,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共育新时代齐鲁工匠,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依托非遗教学团队和技术设施条件,牵手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产业企业,帮助非遗传承人在产品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加工、营销推广等环节改进和提高;建立了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宣传和电商交易平台,助推非遗产品网络宣传销售,帮助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增产增收,实现非遗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和开放大学,与农村、社区“两委”成员学历提升培训工作相结合,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推广和学习培训1000余人次。每年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活动,为下岗职工、困难职工、农村社区贫困户、非遗项目初学者掌握一技之长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我们将继续加强传承创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非遗育人工作,让非遗文化在职教校园里大放异彩,为学生技能报国点亮传统文化传承之灯。”展望未来,刘磊这样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