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沂南中学加快教学改革工作纪实
深入实施“126策略”,培养“三量一思维”,打造“势能生态课堂”……近年来,沂南中学在一系列创新理念的背后,是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由此稳步提升,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抢占教改主阵地 构建高效大课堂
“2020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沂南中学,2019级融入沂南中学这个大家庭。3年来,我们经受了风风雨雨,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教学成绩一直是同类型学校中的第一名。”6月14日,沂南中学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以“芙蓉花正开”为题的2019级毕业典礼。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相继发言后,李校长的致辞满含感动,“在学生优秀、家长配合的背后,是教师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守。”
作为新成立的学校,沂南中学师生没有因办学条件的简陋而消极埋怨,而是借关注度低、干扰也少的时机,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抓管理、抓提升。在县教科研中心“126策略”引领下,该校大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生生互动和互助交流,培养“三量一思维”,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营造组织势能强劲、生态活力旺盛的“势能生态课堂”。学校建立以学科组长、教学骨干为主要成员的课改团队,邀请县教科研中心的专家定期到校听评课,指导课改工作;邀请省级优秀教师、沂蒙名师作报告,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每周听评课活动,进行课改课堂的研讨打磨,使高效的课堂迅速成型。同时,加强县区和片区的教研活动交流,先后组织课改团队及学校骨干力量远赴郯城县和平邑县学习先进课改理念,与县域内多所学校开展片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努力扎紧“青蓝结” 规范完善促提升
作为新成立的学校,学校教师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30周岁,年轻教师成为办学队伍的主力。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老教师结对新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实施两年来,结对的师傅和徒弟签订“青蓝工程”协议书,新教师由老教师、骨干教师带教,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师傅的示范课和徒弟的汇报课成为每周必开展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更是学校的常态。学校还定期召开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成长经验交流会,分享个人成长经验,进一步深化“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成效,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5万元建立3间标准较高的集体备课室,为集备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环境支持。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干包靠学科组,规定包靠人员必须每周至少参加一次集备活动、一次听课、一次评课,使过程监控得以加强。学校组织人员先后到沂南一中等学校学习先进的集体备课理念,在充分融合吸收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集体备课组织模式。学科组长每周五上午放学前上报下一周集备时间、地点、主备人、上课教师、上课班级、上课节次等,教导处负责汇总,于周五放学前张贴到学校公示栏。集体备课时,学科组长主持整个集体备课活动,首先由主备人试讲或说课,然后所有学科成员指出课堂设计的优缺点和重难点,优化课堂设计。课题讲授完成,及时评课议课,找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指出不足,学科组安排专人轮值填写集备记录表、教学反思。
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在《关于成绩的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学科整体成绩计入个人千分量化成绩,评优树先按照年级学科成绩分配名额,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实现了集体智慧下的个性教学特色。
学生作业分层次 落实“双减”有办法
为切实落实“双减”要求,学校认真分析研究,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探讨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创造目标的统一,使学生作业既有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内容,又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实习内容,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动手动脑、全面发展。
教师设计分层题目,例如:同一节课后布置3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际自选完成,同时鼓励 A层学生挑战 B 层题目,B 层学生挑战 C 层题目,C 层学生挑战课外练习。又如:布置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作业,对有意愿且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布置富有挑战性的附加题,也鼓励中等情况的学生尝试解决难题,“跳一跳,摘桃子”,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校编制了《分层布置作业征求意见书》,家长人手一册,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