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出租”班长 点亮心灯 启迪智慧 让教育“慢”下来 “高粱熟了” 从“激动哥”到班级服务小能手 无碰撞不“乒乓”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师生互动】

无碰撞不“乒乓”

□ 济南市济阳区永康街中学 杨燕

5年前,我有一次工作调动。随着调入新学校任教,我以新的精神、新的态度迎来了第一项重要任务——带队训练学校的乒乓球队。

说实话,此前,我仅仅是热爱这项运动,不曾接触过专业的乒乓球训练,既有水平是难以真正帮助学生们走得更远的。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赶鸭子上架”式的带队经历竟成了我和学生一同学习进步的美好回忆。

组建乒乓球队的第一天,看到学生们整齐地站在我面前,我老老实实地交代:“我的乒乓球水平仅限于兴趣爱好,谈不上专精,希望能在带队训练的同时,也完成自我的提高。”学生们的反应很令我欣慰。他们纷纷表示:“老师,您说怎么练,我们都听您的!”我有其他项目带队训练的经验,所以斗志满满。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看着队内欣欣向荣、一片形势大好的局面,我每天与学生们一起在训练中不断进步。可是,好景不长,在短暂的积极训练后,队伍的不足之处就显现出来。在完成基础体能训练后,我因为乒乓球专业技能的不足,只能看着他们自由训练。他们逐渐开始偷懒、说笑打闹、把球故意打飞,甚至无视我的存在。其中,陈传宝的表现尤为过分。怎么办呢?在一次训练中,我偶然间看到了事情的转机。

那次训练中,队员们看着我练习正手攻球。我由于不够熟练,往往打不了几个。这时,陈传宝就喝倒彩:“哎呀,老师,照你这个练法,黄花菜都凉了!”听到他的话,我气不打一处来,可转念一想:“我自己做不到,怎么教会学生们呢?”要走出困境,必须抓住教育契机,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则,示范激励学生们。于是,我跟他们打赌:3天内,我练成正手攻球100次。

我不是“天赋型选手”,只是相信勤能补拙。在接下来的3天里,我四处搜集专业知识,看着教学视频分析攻球时的动作,去乒乓球俱乐部向专业人士“拜师求学”;晚上总结理论知识,白天在实践中不停地训练。终于,在全体队员的见证下,我实现了自我超越——用3天时间完成了一次性正手攻球180次的挑战,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此,队员们对我带队训练的态度大变,尤其是陈传宝,鼓足了劲儿参加训练。

在打赌一事过后,学生们每次训练都用敬佩、信任的眼神看着我。在乒乓球队内,我终于建立起了教练真正的“威信”。学生在训练中也不再偷懒,即使汗如雨下,也依旧坚持着。曾经不服我带队训练的“刺儿头”陈传宝成了我最听话的学生。每次组织训练开始前,他都是第一个到场热身;训练结束后,他就组织同学一起捡球、收拾好器材室,他是最后一名离校的学生。趁着训练这股热乎劲儿,我召开了第一次队内会议。在会上,我决定找一名队长来帮助我管理乒乓球队。当我提完训练要求并请队员们选一个人做队长时,大家都推举陈传宝为球队队长。在队伍中,他的技巧并不是拔尖儿的,但从我与学生们打赌后,他不仅在训练中勤奋努力,而且在训练结束后帮助队友,与队员们的关系十分融洽。于是,从那天起,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陈队”,我也成为他们喜欢的“杨教练”。

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对他们足够真诚,他们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每个人身上,我都能学到他们特有的精神。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引以为傲的小队员。比如,自带光芒的李响是球队“一号种子选手”,每次比赛都能扛起男队的大旗。在他的带领下,全队披荆斩棘,冲进决赛;球技老到的“女队一姐”付语涵,每次上场都能让对手甘拜下风;“多面手”王家悦既是“学霸”,又有高超的乒乓球技术;“小将”白传奇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无惧高年级对手,苦战三局,虽败犹荣。我相信,在不远的前方,我们会到达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共赴光辉的未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