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那些溪水奔腾的日子 身体出现这些状况需密切防范骨质疏松 秋养生皆“养收” 邻里之间交往是润滑剂 慢煮蛤蜊 活色生香的菜市场

第8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8

秋养生皆“养收”

□ 黎洁 邹嵩

秋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节,也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天是养生健体的好时机,此时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等养生应顺应自然,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燥”伤肺,滋润要当先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入秋后,很多人会出现鼻干,眼干,嗓子干燥且不想喝水,皮肤干燥、无弹性等不适症状,这些都属于典型的“秋燥”表现。传统中医将“燥”分为温燥和寒燥,前者多见于初秋季节,后者常见于冬季。无论温燥还是寒燥,若不积极防治,都会对健康有很大的损害。所谓“秋冬养阴”,具体来说,就是清补肺阴可减轻口唇干裂、喉鼻干痒和咳嗽等不适,避免季节更替导致肺气受损,以致感受“时毒瘟疫”之苦;平补胃阴可减轻脾胃燥热太盛所致的口干烦渴、胃胀、没有食欲、大便干结等症;润补肝肾之阴则可消减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热的症状。

早卧早起,情志重在“宁”

《黄帝内经》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民间也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的说法。秋天天气凉爽,夏季消耗量大,人更易感到疲乏,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此时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进行调养。秋季起居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应尽量在晚上11时前入睡,睡8小时为最佳,也可选择午睡一小时。

脾胃要调,切莫补过头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人经过夏天高温的消磨,兼之吃得比较清淡,难免会感到身体虚弱,因此有的人认为秋季是最好的进补季节,而民间亦有“贴秋膘”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秋宜平补,这是入秋后饮食的一个基本原则;进补过头,反而会伤了脾胃。刚入秋,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差,若立刻大量进补难以消化的食物,会增加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伤食、腹泻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虚不受补”。秋季,人体的燥热较大,应以滋阴润燥、调理脾胃为主。尤其是对一些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来说,更应该调理好脾胃的消化功能,为冬季进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中医理论所说的“秋收”“冬藏”之意。

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分别与食物中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因此,秋天经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润肺的效果,如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等。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多用健脾和胃的食物煮粥食用,如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由于五脏衰弱,肠胃薄弱,要少食多餐,多食熟软且易消化之物,在食物选择上应以甘平润燥、养阴生津之品为主,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此外,儿童不宜进补,因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不健全,不适当地用补药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会对生长发育有损害。

每个人体质不同,中医强调“辨体论证”,所以进补之前应请专家诊断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辨明脏腑、阴阳、气血等不同,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比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患者本身就有燥的表现,就不能吃甘草、鹿茸等补品。这类人群在按原来的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饮食进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